1938年8月,周恩来收到叶挺请求辞去新四军军长一职的消息后,急忙赶往皖南根据地,与叶挺、项英见面。
三人相见后,叶挺眉头紧皱,站在周恩来身后,项英立在一旁,低头不语。
见两人都不开口,周恩来只好打破沉寂:“我知道你们之间有些分歧,但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的。”
说罢转向项英,语重心长道:
“项英同志,叶挺虽然不是我党的一份子,但他对党的忠诚不逊于你我二人,只不过眼下他留在党外更有利,这样的人你怎么能不团结呢?”
(周恩来与项英、叶挺见面)
此话一出,叶挺只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心中怨气消了大半,而项英也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在周恩来的劝说下,叶挺最终与项英握手言和,同时承诺会继续留任新四军军长。
这其实已经不是周恩来第一次劝架了,也不是叶挺第一次要求辞去军长一职。
实际上,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3年,共5次提出要辞职,甚至在家书中写道:“任军长三年来,实非所愿。”
这3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叶挺对新四军军长一职如此抗拒?又为何多次请辞也未能离开?
身份特殊 两党力推叶挺“辞不得”还得从他的特殊身份说起。
1937年7月,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赴庐山与蒋介石进行多次谈判,试图解决两党一直未能达成一致的南方游击队改编问题。
其实,改编难的不是如何改的问题,而是改编后由谁来统帅的问题。
从蒋介石立场看,这一人选必定不能由共产党人担任。
一方面,蒋介石虽然答应联共抗日,但内心始终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另一方面,南方游击队人数众多,作战灵活,又有陈毅、项英等人领导,本就是劲敌。如果改编后再由共产党人领导,那可真是打瞌睡送枕头,正中红军下怀了。
但从共产党立场看,这军长一职也万万不能由国军将领出任。
自谈判以来,蒋介石一直咄咄逼人,企图削弱红军势力之心昭然若揭,我党代表团为维持统一战线,已经多次退让三分,但军队领导权问题是底线,绝无拱手相让的可能。
因此,当周恩来提出由彭德怀担任新四军军长时,蒋介石一口否决,当蒋提出由薛岳任军长时,我方代表团也断然拒绝。
此事就这样陷入了僵局。就在周恩来踱步沉思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叶挺。
(叶挺戎马一生,也曾意气风发)
叶挺曾是党内中坚力量,在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中立下赫赫功劳,使得“叶挺独立团”的“铁军”称号声名远扬。
然而,1927年,叶挺参与广州起义失败,被共产国际认为是政治动摇,要留党察看。叶挺心中郁结,于是脱离共产党,辗转国外。
如今听说日军侵华,国难当头,叶挺心中到底是放不下,收拾行囊火速回国,几经辗转与周恩来联络上,表明自己想为国家效力之心。
周恩来得知后大喜过望,叶挺不正是新四军军长一职的最佳人选吗。
一来叶挺已经脱党,是无党派人士,却又心在我党,可以委以重用。二来叶挺参与过北伐战争,与蒋介石相识,可以让其放下戒备。
当然,最重要的是叶挺有勇有谋,能带兵打仗,这一万多军队交之于他,上下都能信服。
于是,周恩来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叶挺,叶挺自然是一口应下,立马动身联络蒋处。
出发前,周恩来叮嘱叶挺:
“别让蒋介石知道你我见过面,只当自己一开始就是奔他去的,先取得他信任,再徐徐图之。”
叶挺应承下来,经好友帮忙,将自己想在国民政府求职的消息递到了蒋介石耳中。
蒋介石听闻叶挺前来,同样喜出望外,不仅一眼看中了叶挺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和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还看中了叶挺与自己的关系,心中暗自窃喜:
叶挺与我曾是同僚,相交尚可,如今叶挺已脱党10年,倘若我再施以重恩,叶挺必然会倒向我这一方。
(新四军成立的背后是许多革命先辈的努力)
思所在即,蒋介石当即发出电报,宣布任命叶挺统帅南方红军八省游击队,甚至还担心共产党有异议,直接先斩后奏,让叶挺走马上任。
蒋还让叶挺自选军队番号,叶挺当即选择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意图重现当年“北伐铁军”的雄风。
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叶挺早就与周恩来达成了一致,他的算盘注定落空。
意见不合 一提辞呈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后,并未如众人所料般一帆风顺,反而三番两次请求辞职,而叶挺此举与两人密切相关,其中一人是国民党之人,另一人则是共产党之人。
在国民党的这人就是叶挺的“伯乐”蒋介石了。
蒋介石本以为叶挺会站在国民政府的立场将新四军收为己用。
殊不知,叶挺一心抗日,势必要把新四军发展得更强大。他不仅四处招揽贤才、筹集物资,甚至将家中值钱的东西一并变卖,用以补贴军费。
当时新四军正在改组,毛主席对此很是重视,亲自写出改组方案和成员任命名单,致电叶挺实施,叶挺觉得可行,于是与蒋介石商谈。
没承想,蒋介石一口否决:“你是国民政府任命的军长,不能按照共产党的想法改编军队,更不能任用他们的人。”
这种一刀切的态度自然不能让叶挺信服,他与蒋介石据理力争,指出毛主席所提方案的种种好处,但蒋介石态度坚决,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自此有了隔阂。
没过多久,叶挺又以提升军队为由,向蒋介石申请18万军费。
蒋介石一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叶挺气急,怒道:“你既不愿改军队,也不愿出军费,那这活儿我也干不了,还是另请高明吧。”
蒋介石这才急了,一来目前没有合适的人代替,二来他依旧认为叶挺可以拉拢,所以只能做出妥协,同意延安的部分提议,又给新四军拨去大批经费。
叶挺看事情有所缓和,辞职的事也就作罢,继续投身于军队建设中去了。
然而,好景不长,让叶挺第二次请辞的人出现了,那就是新四军副军长项英。
有名无实 二递辞呈按照当时我党的组织结构,新四军的很多活动必须经过新四军分会商讨后才能敲定。
而这是党组织内部的会议,叶挺作为非党内人士不能参与,于是新四军许多大事的指挥权就落在了项英手中。
如果两人志同道合,意见一致倒还好,但偏偏两人在对新四军的建设和指挥上有诸多想法相左。
最让叶挺无法接受的是,项英始终以他是无党派人士的理由,怀疑他的立场与抗日决心。
当个没有实权又不被信任的感觉让叶挺很是不满,于是在1938年向周恩来提出辞职。
蒋介石得知此事大喜过望,此时的他已经看出叶挺不是自己的人,与将人留着让自己寝食难安,不如趁早换掉。
于是,立马致电共产党,要求重新商谈新四军去留问题。
周恩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如今新四军正在蓬勃发展,如果重新谈判,蒋介石势必不会让新四军发展下去,甚至可能趁机咬下新四军一块肉,狠挫我军实力。
于是,周恩来介入叶、项两人的矛盾,先是大力肯定了叶挺为党和军队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又陪同叶挺与项英谈话。
叶挺对周恩来此番真诚的言行打动,项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两人和好,第二次请辞也便作罢。
蒋介石眼见叶挺自愿回来任职,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点头同意。
然而,叶挺第三次请辞仍与项英有关。
理念冲突 三递辞呈当时新四军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党中央认为可以“向东发展,向南巩固”,这与叶挺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项英却并不支持这个方针,认为国民党势力尚且强大,应该保守行事,减少冲突。
项英坚持与叶挺唱反调,使得两人刚刚缓和的关系再次紧张起来。
与此同时,新四军向东挺进的部队也确实受到了阻挠。
如此种种使得叶挺压力倍增,最终在1939年9月又一次递交了辞职申请。
蒋介石得知此事后多次劝诱叶挺加入国民党,但都被拒绝了。
1940年6月,周恩来再次找到叶挺,劝说他回去任职。
两人促膝长谈,将叶挺心中的烦闷与不解全都说开了,最后为顾全大局,叶挺还是答应了回去任职。
然而这次任职只持续了5个月。
假意离开 四递辞呈11月末,蒋介石向党中央施压,要求新四军必须北上,而当时新四军还不能与蒋介石撕破脸,于是我党无奈只能答应。
但部队北撤并不是一句话、几步路的事儿,还需要想好何时退,退到哪,怎么退,需要大量补给,更需要枪支弹药以防国军设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叶挺向第三战区的顾祝同求助。然而,当他表明来意后,顾祝同却左顾而言其他,就是不松口给予帮助。
叶挺知道顾祝同这是不想帮忙,于是佯装气急:
“我不是你们的人,你不帮我管理,我看这军长我也是不能胜任了,不如就此别过吧!”
顾祝同哪承想叶挺说走就走,赶忙安慰叶挺,答应给他些军备物资。
眼看事情解决,目的也达到了,叶挺也就不再提辞职的事了。
犯错被批 五递辞呈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与新四军关系日益紧张,面对压力,叶挺畏首畏尾,不敢贸然行动,却耽误了北上的行动。
眼看中央统一部署就要被打乱,毛主席致电叶挺,要求他立刻行动。
面对批评,叶挺羞愧难当,自觉能力已尽,于是再次提出辞职。然而,还未等中央对这次辞呈做出批示,皖南事变爆发了。
叶挺所率部队与国民党军队陷入激烈交战,最后因巨大的人数差异战败,项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叶挺也被俘虏。
叶挺被俘期间,蒋介石不断派人劝降叶挺,但他始终坚守立场,不与蒋氏同谋。
蒋介石见叶挺是硬骨头,便想将叶挺直接处死,但又忌惮着叶挺在百姓中的声望,只得将其囚禁起来。
阶下囚的日子叶挺一过就是5年,直到1946年3月才在两党谈判时走出牢狱。
不幸的是,4月的一场飞机失事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的数年里,虽身份特殊,但他于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于中央希冀之时坚守阵地,于污秽牢狱之中宁折不弯,其革命精神不输于任何人。
-END-
【文|干果】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