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重新推演甲午战争,就算清朝获胜,中国命运会因此改变吗

同巍聊历史 2023-12-12 18:28:03

1894年的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政府输得一塌涂地。但也有人说,当时的北洋海军,其实与日本海军实力差距并非不可逾越。

而清廷内部的腐朽不堪,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才是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根本原因。

散发短暂光芒的洋务运动,也在朝夕间沦为炮灰,似乎所谓的“自强”“求富”的口号,也不过如过眼云烟,消散即逝。

对比真正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的日本,清政府的甲午战败,也就不足为奇。

紧接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割地赔款的羞辱,是藩属国被敌国占领。

而西方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发生改变,曾经不可一世的东方帝国,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受到冲击,甲午战败更是使得大清地位一落千丈。

反观这个通过学习西方列强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国,跻身列强席位,倒是吸引起西方国家的注意。

随之而来的,是清政府末期的挣扎,是八国联军的侵华,是辛亥革命的爆发。

那我们不妨假设一番,如果当时的战局发生反转,清政府赢得战争的胜利,那中国乃至东亚的走向又会趋于何方?世界格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中日改革视角看甲午战争

首先,甲午战争发生前,清政府进行了怎样的改良?而对于西方国家的虎视眈眈,日本明治维新的蓄谋已久,世界格局又是如何风云诡谲?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统治内部的洋务派开展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培养军事人才,创建大量军工企业。

在李鸿章的坚持下,清政府建立起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

就连美国也承认,当时的北洋水师实力排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也因此,清朝将当时的局面粉饰为“同治中兴”。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建立,当时,这支海军的单舰排水量就达7335吨,算得上是世界级别的海军舰队,后来还访问过日本长崎港。

望着本国尚是蒸汽动力舰的水师,日本高层坐不下去了,由此,大力发展海军,进行扩军备战。

但光鲜亮丽的背后,实际上是清政府的病入膏肓,洋务运动作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无法从根本上挽救这具残肢败体。

也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拉开帷幕,使其从落后保守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强大的工业化、军事化国家。

我们知道,日本在近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膜拜效仿的对象始终是中国,两国的改革在诸多方面几乎是在同步进行。

基于自身资源储备、文明底蕴等多方面的差距,日本也一直处于被开化,受启发的一端。

诸如唐朝时期,皇帝曾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并在当地传授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等知识,这对于日本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走到近代,日本做出改变,并转头选择西方工业强国为学习对象。可以说,这是清政府执念于维护古老国家体制与日本“脱亚入欧”追赶世界强国的差异造化的。

当然,也酿成日本实力赶超中国,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只不过在甲午战争中才被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明治维新改革的很重要一项内容,那就是军事改革。

1870年后,日本耗费极大精力,改造优化幕府时期的旧军制。

军队编制方面,日本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按照欧美制度创建新的中央军事体系以及对外作战指挥体系。

在1872年颁布的征兵令,更是直接要求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服兵役,并从一开始的一般服役3年、预备役2年上升到一般役3年、预备役9年。

而以上日本的种种措施,都在服务于其“大陆政策”的最高国策,简言之,便是发展海军对外扩张。

中日高层视角看甲午战争

除此之外,双方对于军队的投入建设上的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动因上来看,日本对朝鲜与我国台湾垂涎已久,但实际上,这背后的图谋,是进一步登陆上岸,占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实现自己的称霸计划。

而此时清政府,不排除少数“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士。但大部分,尤其是象征着旧贵族利益的保守派,取得了几项改革上的小成就,就沾沾自喜,又开始继续做自己“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

殊不知,西方列强早已实现工业化的强国进程,就连邻国日本,都在努力改革,完成赶超。

反观清廷高层对于改革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及其他国家的高涨热情,并且全然不知,一场危机正在匍匐前进,渗透进满清王朝的血液中。

这是根上的问题,但此时清王朝的根,早就腐败不堪,摇摇欲坠。

日本通过八次海军扩张案,通过外购和自主研发而来的13艘主力舰,外加鱼雷艇及各式辅助舰艇32艘,总吨位更是达到611373吨。

尽管和当时的中国海军的69843吨尚有差距,但清政府的三支水师,却有着极其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各自为政,不受统一指挥。

也由此,黄海海战爆发时,日本出动12艘战舰,总吨位达37200吨,而相比之下,北洋水师的10艘战舰,总吨位为32396吨。

从此处可以看出什么?

没错,在日本积极扩军备战搞建设的同时,清政府完成北洋水师的建设后,就弃之如草芥,任其随意发挥了。

说白了,就是自北洋水师成军以来,直到1894年海战爆发,除了当时接受南洋水师调拨而来的平远号,其余竟未添一舰,未增一弹。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清政府在这几年时间里,都在干些什么?

贪迷享乐,不思进取,高层统治者把持着自己的权力欲望,保守与腐败杂糅在一起,成为压死满清王朝的最后的一根稻草。

除此之外,贵族朝臣争权夺利,明争暗斗,都有各自的算盘,都站各自的派系,反观日本,“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如此戏剧性的画面,在那个年代,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当其冲就是“帝后之争”。

我们都知道,光绪皇帝年幼,四岁登基,一直都是由慈禧和慈安两位皇太后把持朝政,这便是所谓的“垂帘听政”。

慈安驾崩后,朝政大权便落到慈禧一人手中,迫于对权力的渴望,尽管当时她们曾把听政解释为“一时权益”之举,声称“一俟嗣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

但后来如我们所知:“凡太后所用之人,皆有不安之意,恐帝亲政之后,不能保其权位。”

由此看来,慈禧并不准备将权力还给光绪帝,乃至于光绪一度被“架空”,直到1889年才得以亲政。

但是亲政就代表掌权了吗?当然不是,实际上,顽固派依然是强大的一方,这在百日维新中就足以看出。

也因此,当时的清廷,分化成为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后党”和以光绪帝、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双方对权力的明争暗斗,使得晚清政府这个烂摊子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这也波及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的建设。

由于财政大权掌握在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官员中,因此北洋水师每年只能从户部得到120万两白银的拨款。

而实际上,单单舰队年支出就要170万两以上。

显而易见,当初对标世界级海军的北洋水师,如今却深陷入不敷出的境地。

清廷还孤傲地认为,自己有着一支实力雄厚的钢铁之师,但实际上,其早就在西方的工业化进程中,湮灭殆尽。

当然,官员党派的尔虞我诈是一方面,而作为当时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难道就没有错失吗?

要知道,此时正值中日战事激烈阶段,户部上书“请停工程”,希望可以将一些“点景”移作军费,却遭到慈禧大发雷霆,并言道:

“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令彼终生不欢。”

随后,中国陆海军接连败绩,慈禧不为所动,反倒求和之心愈发浓烈。

11月7日这天正值慈禧生辰,颐和园内歌舞升平,升殿受贺,慈禧太后安稳地坐在园中赏戏三天,至于公务啥的,全都延置搁办了。

殊不知,此时大连已被日军占领,这场“血泪庆典”,拿来给晚清祭奠也不足为奇。

反观日本这边,与清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日本几乎是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支持海军建设,乃至甚至出现后来所说的“全国性筹款”局面。

那么具体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知道,《马关条约》中,日本向中国索要白银2亿两,而日本在战争中共消耗军费达1.17亿日元,折算成白银也就是7500万两。

有人说甲午战争之前,哪怕是天皇在内,都在为海军捐款作表率,但实际上,包括天皇在内的国民捐款,仅占到消耗军费的1.3%。

而日军真正的军费筹备来源,有79%是依靠发行国债而获得的收入。

而这些,又不禁得益于当时明治维新的全盘西化,日本引进西方健全的金融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发行信用货币以及改进税收制度,这使得国民的经济实力与意识短期内,得到提升。

加之日本军国主义色彩浓厚,长期的教育熏陶,使得国民也乐意去购买国债。

政府也就打算通过这笔巨资去充实海军,等打完仗后再向央行还钱,这样就不会导致出现恶性膨胀的局面。

但前提是,日军在甲午海战中必须获胜,才能得到赔款,否则,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动荡。

可以说,天皇以及当时日本国内的主战派,都是压上整个国运,顶着巨大压力来打这场战斗的。

这样的动机,这样的风险,只有拼死一战,才有一线生机。

当然,事实证明,日本赌赢了,并且将整个国运抬升近乎整整两个台阶,超过中国,跻身西方强国之列。

西方列强视角看甲午战争

与此同时,我们不妨再从世界视角,来看看西方列强对于甲午战争和中日双方的看法。

而在西方国家还没有到来之前,中国可以说一直是以“天朝上国”的身份,在亚洲居于主导地位,而朝鲜则与中国保持着长久的宗藩关系。

也因此,当日本出兵朝鲜,甲午战争爆发之时,俄国坐不下去了。

迫于地缘因素的压力,朝鲜更是直接关系到俄国的切身利益,于是他们名正言顺地以调停人的身份,派遣军舰入驻仁川,密切监视中日朝三方的行动。

而他们也在一方喊话,希望双方以和平为主,以大局为重,不要擅自发动战争。

以至于后来,俄驻日公使希德罗渥会见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并将李鸿章希望中日同时撤兵朝鲜的意愿转达,最后换来的却是日方的严词拒绝。

俄国见状,索性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介入。

除此之外,英国和美国也都表示希望双方可以理智调停。

但其实,这些列强名为中立,实为帮凶,没有做出具体实际性的举措,默认日军为所欲为。

以至于朝鲜驻美公使李承寿向美国政府提出调停时,得到的回复却是:

“只能以友好的方式对日本以影响,不能够和其他国家联合干涉。”

这些假大空的话术,在这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割肉行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道貌岸然的西方国家,全都摆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架子,等的不就是能从中国这块丰盈的土地上谋求点利益。

自然而然,列强之所以这样做,自然还是为自己着想,他们想借日本之手,实现中国的门户开放,进而输入更多的资本,掳掠更多的财富。

除此之外,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是阻挡了美国等势力在东亚的扩张进程的。

而他们之所以选择暗地里扶持日本,打压中国,实际上,也是希望平衡英法俄等欧洲列强,进而保持亚洲地区均衡态势。

这在之后美国提出的“机会均等”原则里,足见其针对甲午战争等早就做足文章。

结语

最后,不妨让我们假设一番,如果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胜利,历史又会怎样改写?

如果甲午战争胜利,那这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不符合西方列强预期的。

所以他们这个时候就不像上文所说的“不动安如山”了,并且一定会插手相关事务。

甚至说立刻援助物资给日本,致使其发动第二次甲午战争。

因为这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亚洲实现均势的目的。

如果甲午战争胜利,那么台湾、澎湖列岛等附属岛屿不用割让给日本。

虽然中国没有扩张的惯例,但想来,应该会以此为契机,夺回琉球,略加制海权罢了。

但以清廷的性子,反而给对方赔款以表求和,不过是银两少一些而已。

那试想一下,剩下的钱怎么办?当然是继续荒废,继续挥霍下去,因为如果甲午战争胜利,那么清朝统治者就依然坚定地认为:

大清还是很有实力的!

正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之前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也会借口搪塞过去。

如果甲午战争胜利,对于统治者来说,“天朝上国”的观念非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愈发稳固。

即便如此的话,那么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一定也会照样发生,但时间上估计就要延后了。

至于具体到什么时候,想来,得等到清政府再次被敌人击败,晚清政权真正摇摇欲坠的那一天吧。

清政府会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并在这场梦境中,一步步走向终结。

由此看来,如果甲午战争胜利,对于中国进程来说,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这种舒适又萎靡的假象,会让大清自上而下的思想始终难以开化。想来,这也就是后来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的意义所在吧。

正所谓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共同奋斗,才能凝结成一股力量,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进发。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4 阅读:1534
评论列表
  • 2023-12-30 15:17

    有了喘息时间清朝有可能完成君主立宪超过明治维新的日本!船大掉头难啊!!!!!!

  • 2024-08-04 05:18

    历史不会重演,汉奸可能再现

  • 2024-06-10 11:04

    历史木有假如,木有赢的可能性。一切都是上苍的安排,我大国近代经历磨难,成21世纪的天选之国,带领这个星球走向昌盛,走出太阳系,与银河同光。[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4-01-02 16:39

    我想请问一下,甲午海战,清朝和日方投入的战斗人员均等吗?炮单数量哪国多?情报工作哪方深入?舰艇排水量总吨位哪国大?

    江渐月 回复:
    [笑着哭]当然是日本人了!
  • 2024-07-04 17:07

    甲午战争必输,日本背后是英美在支持

    用户10xxx46 回复:
    也不一定,日本是劳师远征,后勤压力大,如果大清坚决不议和,一直抵抗。最后可能以平局收场,日本海军获胜,日本陆军无法歼灭大清陆军。
  • 2024-07-05 15:27

    清政府获胜,那就挤身强国之列。不会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也不会有日俄战争。就看一战站队那一边了。

  • 2024-07-15 10:59

    到底,也许,如果,为何,这又出个就算,不带这么玩的吧。

  • 2024-07-13 20:40

    赢了,对于中国应该没影响,对日本影响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