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空气里带着一丝凉意。32岁的张萌坐在咖啡馆里,翻看着手机上的一篇科普文章。文章标题耸人听闻:“阑尾,人体最没用的器官,切掉反而更健康!”张萌愣了一下,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回忆起小时候因阑尾炎疼得满地打滚的经历。她忍不住好奇:阑尾真是“废物”吗?切掉它,身体真会更好?还有哪些器官,也被贴上“没用”的标签?
像张萌一样,许多人对身体里的某些器官充满疑惑。阑尾、扁桃体、胆囊,这些常被调侃为“可有可无”的部位,真的是“闲置零件”吗?它们在人体里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切除后,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张萌的故事,揭开人体“没用器官”的真相,探寻科学的答案。

张萌,32岁,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平面设计师。她每天对着电脑设计海报,工作强度大,经常熬夜赶稿。她的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爱吃外卖,火锅和烧烤是她的最爱。她的健康状况不算糟,但也谈不上好。身高168厘米,体重58公斤,体型匀称,但她常感消化不良,偶尔腹胀。十年前,她因急性阑尾炎做过手术,切除了阑尾。术后恢复良好,她几乎忘了这个“小零件”的存在。
最近,张萌的同事小李因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医生建议切除扁桃体。小李犹豫不决,拉着张萌吐槽:“听说扁桃体没啥用,切了也没事,可我总觉得少了点啥,心里不踏实。”张萌也开始疑惑:自己的阑尾切了这么多年,身体有变化吗?还有哪些器官,被认为是“没用”的?切掉它们,真会让身体更好?她决定一探究竟。
人体“没用器官”的真相:进化留下的痕迹?人体有206块骨头、600多块肌肉,还有无数器官和组织,精密如一台机器。但有些器官,似乎“存在感”不高,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阑尾、扁桃体、胆囊、脾脏,这些常被贴上“没用”标签的部位,真的是“累赘”吗?让我们逐一拆解。

阑尾是一个细长的小管,位于盲肠末端,长约5-10厘米。它因阑尾炎而广为人知,许多人像张萌一样,因发炎而切除。根据中国外科学会数据,中国每年约有100万人因阑尾炎接受手术。
阑尾的作用:没用还是低调?过去,科学家认为阑尾是进化遗留的“残余器官”。达尔文推测,人类的祖先靠吃植物为生,阑尾可能帮助消化纤维。但随着人类饮食转向熟食和肉类,阑尾的功能逐渐退化。
然而,近年研究颠覆了这一观点。2017年,《Nature Communications》刊文指出,阑尾可能是肠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它富含淋巴组织,能储存有益菌,帮助调节肠道微生物平衡。特别是在腹泻或抗生素治疗后,阑尾可“重启”肠道菌群,加快恢复。美国杜克大学免疫学家William Parker表示:“阑尾就像肠道的‘避难所’,保护有益菌免受侵害。”
切除阑尾:没事还是有影响?张萌的阑尾切除后,她没感到明显变化。这是因为阑尾的功能并非不可替代。肠道其他部分也能承担免疫和菌群调节任务。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指南指出,阑尾切除术是安全的手术,术后并发症率低于5%。

但切除阑尾并非完全“零影响”。2020年,《Gut》杂志研究发现,阑尾切除可能略增加克罗恩病和结肠炎风险,原因是肠道菌群平衡被打乱。此外,少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腹痛或消化不良,但多为暂时性。张萌偶尔腹胀,可能与此有关,但她饮食不规律也是重要因素。
切掉更好?“切掉阑尾更健康”的说法,源于阑尾炎的高发。若不及时治疗,阑尾炎可能导致穿孔、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中国急诊医学会数据显示,急性阑尾炎死亡率虽低于1%,但延误治疗可达5%。因此,对于反复发炎的患者,切除阑尾能消除隐患,确实“更好”。
但对健康人,预防性切除阑尾并无必要。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专家强调:“除非有明确指征,如反复阑尾炎,否则不建议随意切除。阑尾虽小,仍在肠道健康中发挥作用。”
2.扁桃体:喉咙的“卫兵”扁桃体是一对位于咽喉两侧的淋巴组织,像两个小核桃。它们常因扁桃体炎被切除,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国耳鼻咽喉科协会统计,每年约50万中国人接受扁桃体切除术。

扁桃体是免疫系统的“前哨站”。它们富含白细胞,能识别和对抗进入口腔的病菌,防止感染扩散。美国免疫学会研究表明,扁桃体在儿童免疫发育中尤为重要,帮助建立长期免疫记忆。
但成年后,扁桃体的功能逐渐减弱。其他免疫器官,如淋巴结和脾脏,可接替其作用。因此,扁桃体被认为是“可牺牲”的器官。
切除扁桃体:影响有多大?张萌的同事小李因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医生建议切除。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喉科常见手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率低于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指南指出,切除扁桃体对免疫功能影响有限,成年人术后感染率无明显增加。
但也有研究提示,切除扁桃体可能增加上呼吸道感染风险。2021年,《JAMA Otolaryngology》研究发现,扁桃体切除的儿童,成年后患咽炎和鼻窦炎的概率略高。此外,术后可能出现喉咙异物感或吞咽不适,但多在数月内消退。
切掉更好?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每年发作5次以上)或扁桃体肥大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切除扁桃体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抗生素使用,堪称“更好”。但对偶尔发炎或无症状的人,切除并无必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专家建议:“扁桃体不是‘废物’,除非严重影响健康,尽量保留。”

胆囊是一个梨形小囊,位于肝脏下方,储存和浓缩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胆囊切除术因胆结石或胆囊炎而常见。中国肝胆外科学会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200万人接受胆囊切除术。
胆囊的作用:可有可无?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在进食时将其释放到小肠,帮助分解脂肪。没有胆囊,肝脏仍能直接分泌胆汁,只是浓度和释放节奏略有变化。因此,胆囊被认为非必需器官。
切除胆囊:生活有何变化?胆囊切除术是微创手术,术后恢复快,90%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指南指出,切除胆囊后,消化功能基本不受影响。但约10%-20%患者可能出现胆汁反流或脂肪泻,表现为腹泻或油腻食物不耐受。这是因为胆汁直接流入肠道,刺激肠黏膜。
张萌的一个朋友因胆结石切除了胆囊,术后需避免高脂饮食,否则容易腹泻。她调整饮食后,症状逐渐消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专家表示:“切除胆囊后,合理饮食很关键,少吃油炸食品,多吃蔬果,基本能适应。”
切掉更好?对于胆结石反复发作或胆囊炎患者,切除胆囊能解除疼痛,预防胆囊穿孔或胰腺炎,确实“更好”。但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是否切除需谨慎。美国外科学会建议,定期观察即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4.脾脏:免疫的“后勤部”脾脏位于左上腹,负责过滤血液、清除老化红细胞和储存免疫细胞。脾切除术多因外伤或血液病而进行。
脾脏的作用:真的没用?脾脏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能识别病原体,清除感染。中国血液学会指出,脾脏还调节血小板和白细胞水平,维持血液平衡。虽然其他器官可部分替代其功能,但脾脏绝非“废物”。
切除脾脏:风险有多大?脾切除术后,患者仍能正常生活,但感染风险增加,尤其是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美国感染病学会研究显示,脾切除患者的重症感染风险是非切除者的2-3倍。因此,术前需接种肺炎疫苗,术后长期服用抗生素。

除非脾脏因外伤破裂或严重疾病(如脾功能亢进)无法保留,否则不建议切除。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专家强调:“脾脏对免疫至关重要,切除需严格评估。”
张萌的探索:切与不切的权衡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医生,张萌对“没用器官”有了新认识。她的阑尾切除后,生活未受明显影响,但她开始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肠道问题。她还劝小李咨询专业医生,评估扁桃体切除的必要性。小李最终选择了手术,术后炎症减少,精神焕发。
张萌意识到,所谓“没用器官”,其实各有作用。阑尾守护肠道菌群,扁桃体抵御病菌,胆囊优化消化,脾脏维护免疫。切除它们,可能解决某些问题,但也可能带来新挑战。健康的关键,不在于“切掉多少”,而在于“保护多少”。
科学视角:为何这些器官被误解?为何阑尾、扁桃体等被贴上“没用”标签?专家分析有三点原因:
进化误解:早期科学家认为这些器官是“退化残余”,忽视了它们的现代功能。功能可替代:切除后,其他器官能部分代偿,让人误以为“没用”。疾病高发:阑尾炎、胆结石等常见病,让这些器官显得“麻烦”。中国科学院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表示:“人体没有真正的‘废物’器官。每个部位都在进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切除需谨慎。”

与其纠结“切不切”,不如学会保护这些器官。以下是实用建议:
保护阑尾: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燕麦、苹果),促进肠道健康,降低阑尾炎风险。呵护扁桃体:勤漱口,避免感冒,减少辛辣食物刺激。保养胆囊:控制脂肪摄入,少吃油炸食品,保持体重稳定。守护脾脏:避免腹部外伤,及时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建议:“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比切除更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手术’。”
结尾:人体没有“废物”,只有守护张萌的故事,是一场关于身体的探索之旅。她从疑惑到释然,明白了人体没有真正的“没用器官”。阑尾、扁桃体、胆囊、脾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部位,都是生命机器的精密零件。切除它们,可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保护它们,才能让身体更长久地运转。

张萌开始调整生活:她减少熬夜,多吃蔬果,每周跑步两次。她还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身体里的每个器官,都在默默付出。别等它们‘闹罢工’,才想起珍惜。”她的帖子,收获了上百个点赞。
你呢?是否也对身体里的“小零件”心存疑惑?不妨从今天开始,给它们多一份关爱。少一口油腻,多一次运动,健康的身体,会回馈你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