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罗斯进口食品商店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15元一根的风味牛筋肠、20元一个的俄罗斯大列巴、50元一瓶的小鸟伏特加,这些颇具特色的商品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搜索“俄货”能出现6000多家相关公司,仅近一年成立的就接近900家,其中大部分来自黑龙江省。像2023年12月底在武汉成立的“俄某熊”,发展势头迅猛,24年3月开首店,9月开放招商,到12月门店数量就已超60家。还有统计表明,北京一个月内新开了73家俄罗斯商品馆。
业内人士透露,生意火爆的店铺,月营业额可达120万至150万,乐观估计,年营收上千万元。然而,伴随火爆而来的是假货争议。
有博主曝光,诸如俄罗斯榴莲糖、驼奶、牛筋肠等产品在俄罗斯本土根本不存在,许多俄货店打着进口旗号卖假货,赚取智商税,大部分商品实则在中国境内生产、包装与销售。
那么,俄罗斯商品何以在中国爆火?背后推手是谁?是否真的是智商税?本文让我们一起来揭秘“俄罗斯”商品。
01
俄罗斯商品何以在中国爆火?
一方面,俄罗斯文旅视频的出圈助力不少。花600元乘坐通往俄罗斯的雪国列车、性价比超高的追极光之旅,甚至能与西伯利亚大棕熊合影等内容吸睛无数。
其中,军事旅游系列更是硬核,像“俄罗斯坦克自驾”“一炮干爆巡洋舰”等短视频,搭配激昂的音乐,激发了大众对俄罗斯的向往之情,让这股热情愈发高涨。有人沉浸于视频欢乐,有人则瞅准商机,欲借势盈利。
与此同时,市面上涌现大量蓝白配色的俄罗斯商品馆,招牌、店内装饰充斥着俄语与套娃元素,售卖的商品从巧克力、饼干、酒类到套娃等应有尽有,涵盖零食、酒水、美妆护肤、粮油米面各个品类。
消费者出于对俄罗斯的好感与好奇,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乐意进店选购特产。
此外,快招公司这一资本力量在背后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创立俄货品牌,对外开放加盟,收取加盟费与物料费。
某俄货品牌创始人曾发文称,其旗下长沙的160平俄罗斯超市开业前3天营业额达10万元,毛利率超50%,并激情招揽投资者加盟。
在招商会上,品牌方介绍代理费依城市级别、选址等因素分四级,分别为20万、30万、40万、50万,现场签约可打5折,还要求门店100平米以上,首批进货款15万元。
即便按最低费用算,开一家等级最低的俄罗斯商品馆,光代理费与首批进货款就得25万元,这还未算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
有些品牌要求门店300平米以上,后期门店收入还需给品牌方2%提成。在杭州开一家门店成本高达200万元。
不过,多家俄罗斯商品馆宣称综合毛利率在40%-60%,仅算货款,短则一两个月,长则3-5个月即可回本,与胖东来30%、永辉20%左右以及普通零食零售品牌10%-30%的毛利率相比,优势明显,引得众人跃跃欲试。
02
“俄罗斯”商品,“含俄量”不足?
但在这狂热背后,危机四伏。近一年就新增近900家俄货公司,整体有6158家相关公司,八成集中在东三省。如今,不少加盟店日销售额难破1万元,出现开店潮与闭店潮并存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例如北京朝阳区东四环两侧的俄罗斯商品馆,这边新店开业红红火火,那边却大门紧闭、货物杂乱。究其原因,当地市场监管局检查时,售卖进口商品需提供诸多证明材料,老板怕麻烦便闭店跑路,这也侧面反映出部分俄货店“含俄量”存疑。
博主爆料,店内售卖的榴莲糖、驼奶、牛筋肠等在俄罗斯根本无售,商品标签俄文错误百出。甚至有俄罗斯美女逛店时满脸疑惑,网友调侃“整个超市就她是俄罗斯产的”。
加之2024年初新闻报道国内小作坊假冒俄罗斯奶粉人员被抓,消费者对俄货店卖假货、收智商税的疑虑日益加深。
实际上,俄货店商品大致分三类:
一是真俄货,但溢价严重。如俄罗斯当地几元、十几元的巧克力,国内卖到68元;爱莲巧威化饼干,电商平台不到20元一袋还包邮,俄货店却卖39元。
二是伪俄货,类似阳澄湖“洗澡蟹”,出口再进口,摇身一变成高价进口货,虽手续合法却误导消费者。
三是假俄货,生产、包装、销售全在国内,像风味牛筋肠、俄罗斯大列巴,因保质期短、进口清关时间长,多在国内边境地区生产,有的还明示“俄罗斯风味”,执行国内生产标准。
俄罗斯商品生意仿佛零售界的网红风口,众多品牌方蜂拥而上,靠擦边概念收割财富。但随着市场监管趋严、消费者认知提升,泡沫终会破灭。
年轻人已渐识真相,中老年群体却仍易冲动消费。在此提醒大家,理性消费,多关注商品标识与产地,投资者入局更需谨慎,莫等风口饱和才追悔莫及。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