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碳中和的征程中,储能技术成为重中之重。碳中和旨在平衡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其核心落脚于储能。这不仅要有应对即时波动的短期储能技术,更离不开保障长期稳定供能的长期储能方案。短期储能如同应急电源,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响应电力供需变化,平缓高峰用电压力;长期储能则像能源 “大粮仓”,确保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间歇性发电期间,持续稳定供电。
以太阳能为例,白天光照充足时发电量大,若无有效储能,夜间用电便陷入困境。储能就是要 “驯服” 这些清洁能源的间歇性,让能源供应如潺潺溪流般平稳。氢能在此扮演独特角色,本质上它是解决储能难题的一把钥匙。
理论上,氢能可存储大量能量,通过电解水制氢,将多余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然而,氢能的应用挑战重重,氢气密度小、体积大,存储需高压容器,像日本氢燃料电池车的储氢罐压力高达 700 大气压甚至最低 350 大气压,压缩过程易导致氢气泄漏,毕竟氢分子极小,微小缝隙都可能成为泄漏通道,诸多技术难题亟待攻克。
储能技术现状:机遇与困境交织当下储能技术发展正处于关键节点。
成本方面,储能成本与传统发电、供电成本形成鲜明对比。火电发电成本低,如古店地区仅 3 毛钱,而储能后的电成本飙升至 1 块 3,太阳能发电虽成本低至 1 毛多一度,但加上储能成本,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这背后是储能技术仍不够成熟,无论是电池材料研发、系统集成,还是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都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技术类型看,抽水蓄能是较为成熟的大规模储能手段,利用水的势能转换,在用电低谷抽水蓄能,高峰放水发电。可它极度依赖地理条件,需有合适的高低落差地形建坝蓄水,像北京、深圳等平原地区难以施展。新兴的电池储能技术,如锂电池,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可观,但续航焦虑、电池寿命、回收处理等问题同样突出。各类储能技术在不同场景下各有优劣,目前尚未出现一种 “万能” 的储能方案,多种技术协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能源转型之路:核能与新能源的合奏水电曾是清洁能源的主力军,我国三峡水电站举世瞩目。但全球水电开发渐趋饱和,部分地区甚至拆除水坝以修复生态。我国虽仍有一定开发空间,但也面临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权衡。在此背景下,核能作为基荷能源崭露头角。它如同不知疲倦的能源卫士,可 24 小时稳定发电,不受自然条件昼夜、季节变化影响,为电网提供可靠支撑。尽管建设成本高、核废料处理棘手,但随着技术进步,安全性与经济性逐步优化。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也不甘示弱,我国已将风能、太阳能发电成本降至世界最低,广袤西部沙漠、戈壁成为新能源 “富矿”。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我国电动车技术先进、价格亲民,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先锋。未来能源格局必然是核能、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多种能源混合互补,依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用电需求精准搭配,奏响能源转型和谐乐章。
中国经济转型:新能源驱动新引擎回首过往,中国经济靠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一路飞驰,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织就发展通途。如今,过度依赖基建弊端显现,部分高速公路车流量少、投资回报渺茫,二三线城市空置楼盘频现,不仅消耗大量钢铁、煤炭资源,造成环境污染,还积累大量 “无效 GDP”。钢筋水泥堆砌的高楼寿命有限,未来拆除成本高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新能源领域成为破局关键。一方面,能源转型契合环保需求,减少碳排放,守护蓝天碧水,是对子孙后代的担当;另一方面,风能、太阳能、电动车产业蕴含巨大经济潜力,从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到运营服务,产业链条长,创造大量就业与经济效益。出口遇航运指数下滑波折,内需待提振,提高居民收入与未来预期是抓手。中国应高举能源转型与市场经济两面大旗,凭借勤劳智慧,在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以能源革新驱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迈向高质量未来。
文章来源:小王Al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