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2023年11月29日,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成为在美国上市市值最大的中概股。
拼多多的超越带给了阿里包括整个电商行业深刻的反思,为什么一家“非主流式电商”能够在下沉市场完成对巨头的超越,甚至在出海方面也比巨头要做的更加出色?
这种集体反思直接促成了2024年电商行业几乎放弃了原本的舒适区和优势,集体向拼多多学习“仅退款”策略,无条件倒向用户。
无独有偶,在昨天,另一家同样崛起于下沉市场的企业,敲响了港交所的钟声。
这家企业是谁呢?
就是蜜雪冰城(港股蜜雪集团)。
在上市第一天,蜜雪冰城上涨43.21%。市值达到了1093亿。

其实在2月26日,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前的公开发售认购环节,券商和投资机构的热情就已经挡不住了,融资认购倍数高达5125倍,认购金额1.77万亿港元,刷新了港股的历史记录。
上一次这么热闹的时候,还是2021年快手在港交所创下的1.26万亿港元认购记录。
那么,为什么蜜雪冰城能成为万众瞩目的香饽饽?它是怎么赚钱的?它的盈利模式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我们借助于蜜雪冰城早期和现在的招股书,以及它的对手做一次深度分析。
02
蜜雪冰城所在的行业叫做现制饮品,属于消费零售行业。
根据机构数据,全球现制饮品行业以终端零售额计算,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989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779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4%。
2028年有望进一步提高,达到11039亿美元,占据全球饮料市场近一半份额。
也就是对比可口可乐这样的软饮,现制饮品是整个饮料市场目前最大的增量市场。
但是,在同样的市场里,企业的命运却并不相同,归根结底还在于一个问题:盈利模式。
以同样在港交所上市的奈雪的茶为例,2024年上半年,奈雪营收25.4亿,同比下滑1.9%,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4.37亿。

蜜雪冰城是多少呢?
在2024年的前三个季度,蜜雪冰城营收186.6亿,净利润34.9亿,我们做了一个简要的财务指标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为什么同样是现制茶饮,双方在体量和利润上的差距那么大?
我们仔细去看奈雪的财报,可以发现一个事实:
奈雪85%的业务来源都是自营门店,在2024年的上半年,奈雪门店的经营利润率从20%下滑到了7.8%,这是亏损的重要原因。

而蜜雪冰城呢?
在收入构成方面,可以看到蜜雪冰城几乎没有直营门店,98%的收入来源于“商品销售”和“设备销售”。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奈雪的盈利模式就是靠直营店一杯一杯卖奶茶,这是我们所说的做零售。
蜜雪冰城的收入完全不依靠奶茶,而是向加盟店销售原材料和设备,包括基础的糖、奶、茶、果、纸杯、冰箱、咖啡机各种材料和设备。


所以,与其说蜜雪冰城是一家面向C端的现制茶饮零售企业,不如说它是一家面向B端的现制茶饮制造企业,并且依靠加盟商模式,形成了自己的“链主”地位。
也就是不管奶茶卖的好不好,加盟商都需要定期向蜜雪冰城采购原材料。
所以,这就带来了一个显著的差别:
在环境发生变化,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的时候,用户有了更多选择权,像奈雪这种直面C端的利润率会非常不稳定,可能一下就从20%掉到7%。
但是,做B端的生意就相对比较稳定,蜜雪冰城的净利率在近四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5%-18%。
这就是盈利模式的不同。
03
当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盈利模式呢?
我们用曾经单仁行里详细讲过的“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把市场分为了XY轴,它们的变化最终会影响行业利润的变化。
在X轴上,是企业对供应商和客户的定价能力。
在Y轴上,是潜在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
带入到现制茶饮行业,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二者之间的依托关系。
如果产品定价低,企业定位越低端,市场空间就会被放大,消费者对价格和产品的认知会很敏感,也就说我要喝奶茶,我不在乎它是什么品牌,我看中的是品类,而且价格越便宜越好。
相对应的,销量就会增长,同时提升企业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链、原材料成本会缩减。
如果产品定价高,企业定位高端,市场空间就有所缩小,但是品牌效应会被放大。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要优于对产品,价格的认知,我是因为认可这个品牌,所以只要有需求,我就一定要去买这个品牌。
这就构成了品牌壁垒,相对应的,替代风险和潜在对手的威胁会缩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企业所选择的盈利模式有所不同,这是从一开始的定位所决定的。
蜜雪冰城1997年从国内起家,一开始瞄准的就是下沉市场,在定位上跟“拼多多”很相似,不与高端品牌竞争,放弃对一线城市的争夺,而是走的低价路线。
不比服务多好,不比门店多大,不比地段多热闹,而是比价格,比成本。
这种定位策略就促使企业以“价格”为核心要素,推动门店迅速扩张。
但是,在扩张方面,蜜雪冰城并不是靠自己的直营门店来扩张,而是依托于低门槛的加盟进行全面铺开。
在这个过程里,蜜雪冰城为自己构筑的竞争壁垒,是自建上下游全产业链,从“研发-采购-生产-仓储物流-运营管理”都自己干,一杯茶饮的绝大部分生产流程都自己来做,没水果自己种、没盖子自己产、运输也靠自己运。

最后给加盟商供货,这样才会有极致的产品和价格保证大家都有钱赚。
换句话说,蜜雪冰城就是一个茶饮原料的生产商、加工商、供应商、运输商。
在招股书里,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蜜雪冰城就开始打造中央工厂,2014年自建物流体系。

在产品价格方面,2005年售价1元的冰淇淋现在卖2元,2013年推出的柠檬水现在卖4元,主打的就是6元喝一杯茶饮的性价比。

这样的定位和执行策略带来的就是蜜雪冰城门店的超高增长。
在早期蜜雪冰城的招股书当中,在2022年的3月,蜜雪冰城总共开设了22376家门店,直营门店不过47家,包括在海外的印尼和越南也分别开出了317家和249家门店。

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蜜雪冰城的门店又翻了一倍,在全球拥有46479家门店,成为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

特别是在海外市场,蜜雪冰城在越南有1304家门店,印尼有2667家门店,包括在韩国、日本、澳大利亚都有了新门店的身影,平均每天,蜜雪冰城能开出37家新店。
所以,我们能从蜜雪冰城身上又看到另一家非常熟悉的企业影子,虽然他在定位上类似拼多多,但在战略上,走的是同样奉行“总成本领先战略”,自建全产业链条,做垂直整合的比亚迪。
把所有环节都由自己来掌控,塑造了蜜雪冰城在供应链上的核心优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蜜雪冰城能卖这么便宜还能有钱赚。
这也脱离了价格战的范畴,因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决定了他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来的价格,还能赚到钱,没有人会跟这样的对手打价格战。
这也给蜜雪冰城出海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在早期的招股书中,蜜雪冰城就把亚洲总部建在了成都的青白江,这里实际上就是一个生产加工基地和运输基地。
因为青白江是四川唯一的铁路货运开放口岸,借助铁路国际班列,蜜雪冰城可以把各种原材料加工后送往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市场。

正如蜜雪冰城在进入海外市场打出的目标“2美元,让全球人民吃好喝好”,极致的成本管理造就了蜜雪冰城“物美价廉”的口碑。
即使是在人均工资2200元人民币的越南,蜜雪冰城同样以不到7元一杯的价格掀起了一波奶茶的热潮。
04
当然,我们经常认为制造企业玩不懂营销,但相比于同行,蜜雪冰城的营销也做到了符合视播时代的潮流。
比如说雪人IP和蜜雪冰城的洗脑神曲是抖音热榜的常客。

这首洗脑神曲并不是蜜雪冰城原创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74年前的英文民谣《Oh!Suanna》,在百余年的时间里,这首曲子在全球各地被不断翻唱。
蜜雪冰城的主题曲,只是对这首经典音乐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但是,在和短视频的“短、平、快”特点相结合之后,这首曲子带来了强大的品牌推广和传播量。
“短”很好理解,蜜雪冰城的主题曲翻来覆去就13个字,念出来不需要10秒钟,
“平”就是通俗易懂,魔性的配乐和直白的歌词,又点出了蜜雪冰城的品牌名。
“快”就是代表着一款作品的传播力,重点在于媒介。
蜜雪冰城刚好踩在了短视频这个风口。
它用歌曲洗脑的特点,引导网友不断进行二次创作,然后再配合“误导性活动”让网友去主动进行二次传播,引爆热点。
我们常说,高明的人都善假于物。
比如金庸的小说大量借鉴了文学名著的情节,因为这些情节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得到了大范围传播。
这也是我们说文化产品,先要去找对标,找到自己的承载物,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
同样,对于今天企业的营销内容来说,我们也可以借助于AI寻找对标,模仿热门、经典的桥段进行创作,把注意力发挥在如何跟视频内容结合的创意上。

希望今天我们对蜜雪冰城的案例拆解,能够给我们的创业者、经营者带来一点启发,包括在视播时代系统班里,我也讲到了企业关于盈利模式的定位。
对于我们不同的企业来说,盈利模式的定位非常重要,今天的蜜雪冰城可以借助于我们以往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和学习。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