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意外之喜,中美的物价对比之下,大量美国游客选择来华购物。
甚至很多人干起了代购,每个人提着行李箱在中国店铺疯狂购买。

本以为这些美国游客是为了贪便宜,没想到背后的真实目的直接让特朗普政府难堪。
四月初,美国决心向全球所有国家发动关税战争,拉拢制造业回流,挤占全球财富为美国金融体系续命。
可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只是一意孤行,中国进行强力反制,全球不少国家也接连抵制。

美国凭一己之力对抗全球,无疑给自身带来巨大负担。加上自身不合理的改革,比如裁员、削减福利。
还有中美关税博弈加征的145%的对等关税,美国的物价飞涨,人民福利体系遭到破坏,每年的生活成本增加3000多美元。

美国前财政部官员加里·赫夫鲍尔指出,对等关税致使美国通胀率上升,接下来美国大概率会经历经济衰退的周期。美国试图用加征关税等做法占据主导权,却把压力给了普通百姓,让美国社会多数阶层承受巨大代价。
根据美国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接近70%的成年人认为平时买的东西都变贵了。
随机调查一位消费者,他说“最近几天逛超市,发现很多货架都空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关税”

原本在路上还商量着准备多买点米,因为米是泰国的,虽然现在不太需要,但是保险起见还得多屯点。
商品已经供不应求,再加上民众囤货,物价上涨到什么程度还是一个未知数。

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变成了民众敬而远之的“奢侈品”,原本一件100美元的短袖,因为巨额关税变成了245美元,中国制造的电饭煲一下子涨到了5/600美元,快赶上半个月房租了。
抗议无效后,美国人纷纷将视角转移到中国,拿着箱子赶往中国商场。

特朗普想不到原本对中国进行的关税限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给中国带来了商机。
在4月份,上海机场都出现了不少美国游客的身影,他们每个人带着几个空的行李箱,马不停蹄的采购中国商品。
他们意识到生活中离不开中国制造,高昂的价格倒逼他们来到中国购买商品,而且从洛杉矶到上海的往返机票,特价的时候仅需要400美元左右。

有人特意算了一笔账,在中国购买的商品比在美国买的便宜的多,用特价机票飞往中国,
一次购买大量的商品放在行李箱里带回国,只需花费一半的价格。
就算是加上机票钱,中国的商品也比美国的便宜几倍。
还有博主专门教学怎样在中国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

美国版抖音Tik Tok的博主给大家宣传,去中国买东西不仅物美价廉,更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利用支付宝简单一扫就能完成付款。直接在美国爆火,播放量突破十亿。
来华购物成为热潮,大批美国人组团坐飞机赶到中国,买买买。
从衣服鞋子,再到生活用品和特色小吃,中国商品成了大家的心头爱,早已经融入生活中离不开了。

有经商头脑的人也发现了商机,既然中国商品受欢迎,完全可以干代购。从中国购买,大量低价优质的商品,运回美国,价格瞬间就能翻好几倍。
就算这样,也有不少人抢着要。
中国政府也抓住了这波流量。国家税务局的官网上,发表一条境外游客购买的优惠政策。

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只要符合条件,在指定地点就可以即买即退。相较于美国退税要排起长队,还需要提供一系列的退费手续。
美国人已经把中国当成了购物天堂。

自从今年免签时间调整之后,外国游客明显增多,仅上海一个地方1-3月的入境人数就已经突破百万,同比增加超过50%.
还有中国的数字支付,已经被老外当成了东方奇术。只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下载好支付宝或者微信,打开收款码扫一扫就能在中国全境任性扫码付款。
只要体验过的美国人,脸上全是惊讶和喜悦,手机在就能任性消费。

一位美国大哥在广东“即买即退”商店给家人买东西,使用支付宝快速结账,才几分钟税款就退到了自己的账户。
脸上已经乐开了花,称赞道:中国的购物体检也太棒了,下次还会再来。
中国海外的购物软件也变成了美国人追捧的香饽饽,敦煌网、淘宝在海外商店下载量排名第一第二,其中英国、加拿大、法国的下载量也在不断攀升。

在社交网络上,中国商户用英语直播带货,义务小商品的跨境订单不断攀升,前不久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美国卖中国的编织篮,利润比苹果股票还高。
这场热潮不仅让中国看到了商机,也展示中国的硬实力,粉碎了美国压制中国的美梦。

美国人这次算是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演绎得淋漓尽致,让特朗普政府宣称的不依赖中国商品的幻想彻底击垮,美国官方难堪至极。
制造业回流,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更别说像特朗普这样忽视客观规律,荒唐的利用关税进行无端的制裁和恐吓。

购物潮也打破美国人的偏见,不是他们认为的那样落后,高楼林立,基础设施完善且先进,很多人已经成为中国的粉丝,向自己的朋友安利。
特朗普想用关税压迫中国妥协,中国也用自己的实力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不是浪得虚名。现如今的中国商品已经是全球离不开的需要了。

即使美国的关税会对中国企业造成影响,但是我们也会调整方针出口到其他国家,反而是美国企业受到冲击只能关门倒闭。
中国政策逐渐向全球开放和优化,国内迎来大规模的境外游客,海外消费流向国内。
美国恢复本土制造业,不用中国商品已经成为笑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