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24日,抗日爱国将领、中共党员吉鸿昌,原西北军军长,在北平遭蒋介石密令暗杀。当天,大雪纷飞,东郊刑场被白雪覆盖,寒风呼啸,仿佛天地为烈士哀鸣。
吉鸿昌将军遭暗杀后,蒋介石未停手,他指令军统特务严密监视吉家。吉鸿昌的妻子儿女失去自由,既无法离家,也不许与外界接触。
但令军统特务惊讶的是,在严密监视下,吉鸿昌家中频发异事:儿女神秘消失,妻子继而精神错乱,四处奔走,最终也杳无音讯,生死未知。
吉鸿昌将军究竟何人?为何蒋介石对他心存忌惮,甚至累及家人?他家中发生的两件奇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辛酸的缘由?
【西北猛将】
1895年10月,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迎来了一位小“捣蛋鬼”,名唤吉鸿昌,乃镇上小茶馆店主吉茂松之子。
吉鸿昌在茶馆长大,见多识广,南来北往的坐客让他自幼视野开阔,伶牙俐齿。加之他身材壮硕,自小在镇上“打遍无敌手”,孩子们都敬畏他,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吉鸿昌虽爱斗狠,但从不欺压穷人。相反,他热心肠,常为穷人出头,因此常得罪“大人物”,害得父亲吉茂松不得不跟在他身后,代人赔礼道歉。
每次吉鸿昌外出惹事后回家,总会遭受严厉责罚,但他依旧保持侠义之心,勇于为穷人仗义执言,性格丝毫未改。
17岁那年,冯玉祥的西北军阀部队攻入河南,驻军于距吕潭镇三十公里外的郾城。吉鸿昌闻讯于茶馆,瞒父悄然前往郾城,投身军旅。
加入西北军,吉鸿昌凭机智勇敢屡建功,引起冯玉祥。20岁时,被冯提拔为警卫团手枪连连长,未满一年,再获晋升,成为营长。
吉鸿昌17岁时瞒着家人参军,虽书信报平安,但时局动荡。八年间,他未归家一次。直至父亲病危,收到家书,吉鸿昌才得以匆匆返回河南。
吉鸿昌归家时,见父亲因病痛折磨,已消瘦不堪,往昔威严不再。身为骑兵旅旅长的他,望着病榻上的父亲,瞬间跪下,泪水夺眶而出。
望着身材魁梧、身着军装的儿子,吉父虚弱地留下遗言:“昌娃子,你身为高官,切记心系百姓,切勿欺压穷人。”
说完这句话,吉鸿昌的父亲离世了。吉鸿昌擦干泪水,轻轻为父亲盖好被子。他自幼在贫穷的吕潭镇长大,深知底层百姓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艰辛。
心怀对穷人的怜悯,加之父亲遗言的警醒,吉鸿昌暗自立誓,定要成为一名为穷人撑腰的军人。
1930年中原大战起,冯玉祥西北军败于蒋介石。为保军队,冯玉祥投靠蒋,承认南京政权。蒋介石虽接纳旧军阀投诚,却始终保持高度戒备。
不久后,蒋介石下令旧军阀部队参与对红军的“围剿”,西北军第三十师亦在其列,该师师长乃吉鸿昌。
在中原大战里,冯玉祥虽败于蒋介石,但其麾下猛将吉鸿昌却未尝败绩,就连蒋介石的众多黄埔系将领,也未能战胜吉鸿昌。
故而,蒋介石对吉鸿昌情感复杂,既欣赏又畏惧。屡次拉拢未果,他遂亲自下令,派吉鸿昌前往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军。
如此,不论是吉鸿昌击败红军,还是红军战胜吉鸿昌,均为他所期望看到的结果。
【确立信仰】
吉鸿昌当时对红军了解不深,从报纸上感觉他们像“打家劫舍、欺压百姓的土匪”。因此,他对红军无好感,只盼尽快消灭他们。
红军虽人少装备劣,吉鸿昌初时不以为意。然首次交锋,红军令其措手不及。战后清点,惊觉一照面间,吉部已折损一整团兵力。
吉鸿昌以勇猛闻名于战场,但并非有勇无谋。败战后,他未恼羞成怒,而是冷静分析,探究红军的强大战斗力及其独特性质。
吉鸿昌经过一番乔装,扮作剃头匠,肩挑担子悄然进入苏区。为避人耳目,他拒绝了副官的陪同建议,选择独自一人深入。
吉鸿昌原以为潜入会危机四伏,但红军对百姓的态度令他惊讶。所见之处,红军为老者挑水,部队让路并助乡亲扛粮,和谐景象与报纸报道大相径庭。
吉鸿昌边行边驻,深切体会苏区军民深情厚谊,数日悄然流逝。至约定之日,他抵达指定处,与副官会合,顺利返回驻地。
旅途中,吉鸿昌异常沉默,他在沉思:毕生心愿不正是打造如苏区般的景象吗?若全中国皆如此,何来贫者?又何来压迫?
自苏区乔装侦察返回后,吉鸿昌对红军态度大变,由消极对抗转为秘密派人寻求联系,意图与红军建立沟通。
西北军中的我党地下党员察觉吉鸿昌的迟疑后,迅速与他取得联系。经深入交流,吉鸿昌终决定率部起义,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吉鸿昌非寻常师长,其麾下三十师乃西北军中最骁勇之部,他本人亦在军中威望颇高,若能引领起义,必将产生极大示范影响。
遗憾的是,吉鸿昌筹备起义之际,蒋介石经军统获悉其将“反叛”。起义前夕,蒋先调吉鸿昌离前线,再以考察名义剥夺其兵权。
吉鸿昌初抵德国之际,九一八事变骤起。得悉国内消息,他即刻电告蒋介石,恳请批准回国,奔赴前线抵御外敌。
蒋介石正忙于解散三十师,决意阻止吉鸿昌归队,致其满腔爱国情怀无处施展,苦闷不已。至“一二八事变”起,吉鸿昌终不忍旁观,暗度陈仓,瞒过国民党同行,悄然乘船回国。
回国后,吉鸿昌身无长物,其昔日统率的三十师也被蒋介石解散。他自问:缺乏兵力,就无法抗日了吗?
吉鸿昌不认同妥协,他变卖资产悄然北上,联合大哥冯玉祥在华北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秘密入党,集结多方抗日,终将华北日军逐回东北。
见抗日同盟军声势渐盛,蒋介石焦虑万分,故技重施,企图分化拉拢其内部。同时,他派遣何应钦率领军队前往征讨。
最终,关麟征与庞炳勋两位西北军旧将的叛变,导致抗日同盟军在北平城外遭内部瓦解,吉鸿昌将军亦遭军统特务逮捕,被关押在北平监狱。
另一边,为证实此事,蒋介石命军统残酷杀害原抗日同盟军成员,企图以白色恐怖蒙蔽人心。然而,吉鸿昌将军满怀救国热忱,却不幸牺牲于同胞之手。
【忍辱负重】
吉鸿昌将军殉国后,蒋介石恐阴谋败露,连其家人也不放过。吉鸿昌变卖家产后,妻胡洪霞携儿女隐居天津一普通弄堂,生活低调。
吉鸿昌捐躯后不久,胡洪霞察觉家门前出现些黑衣劲装、身份不明者。每次外出买菜,这些人便尾随,一旦遇见生人,他们便会上前阻拦。
此刻,胡洪霞恍悟自己被特务盯梢。丈夫刚遭他们枪杀,若非儿女需她照料,她定当即拼命。但为了延续抗日英雄血脉,她只能强忍悲愤,设法保全儿女。
吉鸿昌外孙回忆道:“姥姥说,国民党特务常来家搜查,寻地下党联系。他们来时,姥姥总把爸爸和姑姑藏柜里,叮嘱别出声。”
长期骚扰让胡洪霞及子女饱受精神煎熬。一日清晨,国民党特务闻其家中传出痛哭,冲入见胡洪霞衣衫不整、面色惨白。她见特务便猛扑上前,怒斥其拐走儿女。
吉鸿昌的子女神秘失踪,原因不明。街坊传言他们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另有说法是,特务带胡洪霞指认地下党时,胡家子女外出寻母,从此失去踪迹。
吉鸿昌的儿女确实失踪了,这让国民党特务也感到困惑。此后,胡洪霞精神崩溃,失去理智。她所住的弄堂,失去了温婉的妇人,多了一个神志不清的疯子。
胡洪霞发疯后,国民党特务再难控制她。一见特务,她便怒吼着扑上,控诉其拐走儿女。双手紧揪衣领不放,即便被打得遍体鳞伤,也绝不松手。
经过她家的小孩,胡洪霞总会冲出,紧抱他们进屋,边走边喊:“我的孩子!”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选择避开胡家院子行走。
一段时间后,胡洪霞的疯癫身影悄然消失,生死未卜,无人知晓其踪。特务们因失去目标而散去,此事终如民国诸多悲剧,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被世人遗忘。
十五载岁月流转,至1949年,世事已非。五星红旗在东方升起,标志着腐朽堕落的旧民国被彻底推翻,迎来了崭新的时代。
天安门城楼上,一酷似胡洪霞的女子立于观礼人群中,气质出众,精神焕发,难辨昔日疯癫之态。其旁,一男一女两青年相伴,宛如昔日一家三口再现。
观礼台上的三人乃吉鸿昌将军之妻胡洪霞及其子女。吉鸿昌将军牺牲后,天津地下党迅速联系胡洪霞,计划将他们安全转移至延安。
因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无有效对策,胡洪霞毅然决定留下,以装疯卖傻之举,混淆敌人视听。
胡洪霞施展调虎离山之计,让儿女安全离开天津。虽未知自身命运,能否重逢亦成谜,但为了儿女安危,她甘愿付出,无怨无悔。
随后,她佯装疯癫,国民党特务见其状态,停止了监视。趁一个雨夜,胡洪霞在地下党同志的协助下,成功逃离了天津。
望着广场飘扬的红旗,胡洪霞泪如雨下,忆起十五年前丈夫吉鸿昌牺牲于北平东郊。他虽未见红旗升起,但英魂永驻,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牺牲的烈士们定感欣慰自豪。
关于吉鸿昌家庭的经历,你有何见解?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
【参考信息】
吉鸿昌是一位历史人物,其详细信息可见于百度百科。该词条提供了关于吉鸿昌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等方面的全面介绍。
民族英雄吉鸿昌,曾有言“恨不抗日死”,彰显其爱国情怀。此事迹由光明网于2014年12月18日报道。
吉鸿昌之女谈及父亲,表示其最大遗憾未明言。此信息来源于人民网,发布时间为2014年12月18日。
穆欣编著的《吉鸿昌将军》一书于1979年10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封封家书,承载着一段段历史记忆。重读抗战时期的家书,我们深切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与解放英勇斗争的英雄们。新华网报道,2021年6月23日。
【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对话皆为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和当时的情景合理设计的,不可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