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杨勇调任东北,中央安排100多辆红旗车送行,其中有何深意?

江南明月照历史 2025-03-19 15:34:07

1972年8月份,杨勇在失业四年多后,终于要去沈阳军区开始新工作了。他坐车到了机场,一看,嘿,好家伙,那儿停着100多辆红旗车,排得整整齐齐的。原来,在京的大多数高级干部都特意赶过来,就为了给他送一送行。

上了飞机,杨勇往舷窗外一瞧,看到远处阳光下那上百辆小车闪闪发光,心里不由得回想起这四年的点点滴滴。

1967年1月的一个大清早,几辆大货车轰隆隆地停在了杨勇家楼下,接着,一帮人大声嚷嚷着从车上蹦了下来。警卫小孙一听楼下这动静,立马就去把杨勇叫醒,然后护着他坐电梯直奔地下室。他们从后门溜出去,上了一辆车,很快就开上了长安街。

开了一阵子车后,杨勇注意到后面的车还紧跟着,于是他就让司机把车拐进了中南海。这时候回家太冒险了,军区那边也不能去,想来想去,唯一安全点的地方就是北京卫戍区了。

杨勇开着车,在街上溜达了快俩钟头,这才缓缓开进了北京卫戍区的大门。可谁承想,那些想抓他的人,连着扑了两次空,最后还是在那卫戍区的礼堂里头,把杨勇给逮着了。

对峙了一会儿,杨勇轻轻地把小孙推到一旁,不紧不慢地走了出来,然后就跟着那帮人走了。

从那以后,总有人逼着杨勇认那些根本不存在的错,可杨勇硬是不肯屈服。那个所谓的“专案组”,因为实在挖不出杨勇的半点问题,最后只能把他打发到石家庄的农场去干活。

1971年春节过完没多久,杨勇不小心把右腿给摔骨折了,随后被紧急送到了石家庄的一家医院。但杨勇硬是不肯在当地动手术,非得让医院赶紧给中央打个报告,说他想回北京治。这事儿传到周总理耳朵里,他二话不说,立马拿起电话给总参打了过去,吩咐他们赶紧派架专机,把杨勇接回北京来。

在301医院待了两个多月,杨勇的腿伤好得差不多了。他觉得没必要再住院,周围不少人也都建议他离开北京去外地。但因为杨勇的事情还没个定论,去哪儿都不太方便。所以,他办完出院手续后,就先在总政招待所住下了。

没多久,济南军区当时的司令员杨得志就来探望杨勇了,他还热情邀请杨勇去山东养身体。于是,杨勇就拄着拐杖,带上老婆和闺女,一块儿住进了济南军区第一疗养院。

1972年春天那会儿,周总理吩咐秘书去探探杨勇的近况,可总政那边回话说他不在北京。周总理心里不踏实,又让秘书再去问问,到底杨勇人在哪儿。后来得知杨勇在青岛休养身体,周总理这才松了口气。

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杨勇腿伤还没好利索,就急着回了北京。那天,好多好久没见的老朋友都赶过来探望他。杨勇一见到大家,就上前搂得紧紧的,跟以前那个就算心里再激动也会憋着不一样了。

在京城调理身体数月之后,中央军委给杨勇下了新任务,让他去沈阳军区当副司令员。杨勇被停职四年后,这次开开心心地接下了任命,不过,还是有挺多人为他觉得冤屈。

说到底,在政治风波闹起来之前,杨勇在军队里可都是一把手,这回却要被安排个低点的职位。不过杨勇本人倒是一点也不在意这事儿。他心里明白,珍宝岛那事儿过后,中苏边境那边儿气氛挺紧张的。这次让他去沈阳,中央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接到任务后,杨勇立马联系了沈阳军区在北京的办事人员,想多了解些情况。他原本打算早点去沈阳军区报到,但先去找了周总理请示。周总理建议他,等八一招待会办完再走。

那时候,只要名字能上报纸,就说明这人还在掌权。周总理想让杨勇的名字登报,好给他公开正名。杨勇离开北京去上任前,中央还特意安排了在京的高官们给他送行,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东北边境要迎来一位大将了。

杨勇一辈子都在战场上拼杀,受过五次伤。其中最狠的一次,子弹从他的右腮打进,从嘴唇穿出,让他掉了6颗牙。那时候,他满脸是血,话都说不出,但杨勇硬是用笔坚持写命令,直到最后倒在血堆里不省人事。

1938年那会儿,日军想在吕梁地区搞大动作,就在汾阳城里囤了好多东西。杨勇一听说这事儿,立马就琢磨着要给日军来个突袭。他先带着几个军中的头头脑脑去看了看地形,结果发现那些最适合埋伏的地方都被敌人的碉堡给占了。于是,杨勇一拍大腿,说咱们得一边打碉堡,一边搞阻击,双管齐下!

日军动手搬汾阳城里的物资时,杨勇早早就让队伍藏好了,一下子干掉了200多鬼子。前线的日军没了吃的喝的,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运,还试着派了好多兵力,就为了送一小车粮食过去。

杨勇看穿了日军的把戏,就让那车粮食顺利通过了。日军觉得这样挺顺利,第二天就派了200多号人,押着18大车东西来,没想到又被我军给埋伏了,一个不剩全被打败了。

日军两次受挫后,没办法只能放弃继续攻打,打算撤退。杨勇猜透了日军的打算,大胆地在日军眼皮底下设下埋伏,结果又干掉了200多名日本兵。

杨勇指挥的那三次埋伏战,干掉了敌人差不多上千号人,还打死了一个日军少将,这可是我们抗战时的一个漂亮仗。就在杨勇正忙着开庆祝会的时候,日军头头儿送来了一封“邀战信”,说要跟杨勇在平原上比划比划。杨勇瞅了一眼,嘿嘿一笑,根本就没当回事儿。

淮海战役那会儿,杨勇带着他的一纵部队,接到的任务是挡住黄维兵团,好让中野的主力能集结起来准备战斗。这时候的一纵啊,刚打完一场硬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人员也没来得及休整和补充,只能靠着2个旅的兄弟上战场。再说装备,那更是没法跟黄维兵团比。

杨勇二话不说,挑起了这副重担,带着手下官兵,用枪炮和生命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仅用了两个旅的兵力,就顶住了12万敌人的猛攻,硬生生地扛了三天。这一举动,为我军彻底消灭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打那以后,杨勇就因“爱啃硬骨头”出了大名。一到沈阳军区,他又马不停蹄地干上了,整天忙活着调研、跑边防、琢磨战备计划。大家伙儿都心疼他,劝他悠着点,注意身体,杨勇却摆摆手,笑着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呢。

可杨勇没考虑到,自己现在已经是58岁的人了,早过了能不顾一切拼命的时候。

刚到沈阳军区没多久,杨勇就因为肺源性心脏病病倒了,还好抢救得及时,命是保住了。大夫反复交代他,千万别再累着了,杨勇没办法,只好在家里凑合着养病。

虽说杨勇说是要在家休养,但他家门口还是热闹非凡,都是他打电话叫来商量工作的人。转眼间到了8月底,杨勇实在闲不住了,尽管医生和军区领导都劝他别急着动,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带着勘察小组上路了。

珍宝岛那事儿之后,苏联那边一直往边境加派人手,情况挺紧张的。杨勇他们一伙人先是奔哈尔滨去了,之后又跑到牡丹江和绥芬河,紧接着还去了满洲里和阿尔山。前前后后二十多天,光是在边境线上跑的路,加起来就有三四千公里了。

五十多岁的杨勇,一条腿不太方便,但他还是坚持亲自上山、下矿井。一路颠簸,年轻人走着都喊累,可他却越跑越有精神。到了晚上,他还不休息,拉着大家一起商量对策,那股子劲头,就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一样。

从勘察任务回来后,杨勇直接扎进了沈阳的作战室,整天和参谋们琢磨、调整各种方案,一遍又一遍地对比。回到家,他也是停不下来,直接站到地图前头想问题,一连好几个小时都不带挪窝的,连觉都不睡。

到东北已经仨月了,杨勇组织了个边防会议,聊聊怎么加强战备和部队建设,他说了不少自己的看法。杨勇提出的这些点子,对提升东北战区的防守和军事安排,可真是帮了大忙。

第二年5月份,杨勇到北京去参加了中央的一个工作会议。周总理找他聊了聊,说中央打算派他去新疆任职。杨勇对这次调动挺突然的,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所以他就提议让王恩茂去顶替自己。

中央确实有动过念头让王恩茂同志去,但遇到的困难不少,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派你去。”周总理关心地问杨勇:“你现在身子骨还硬朗不?”

“我打算在新疆再待几年,没啥大问题,而且我已经打算把烟戒了,这样身体能更顺畅地吸氧。”杨勇斩钉截铁地说。周总理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连忙鼓励他一定要下定决心,把烟瘾给戒了。

跟周总理聊过之后,杨勇下定决心把烟给戒了,从此以后一根烟都没再碰过。他提到,自己已经向周总理许下承诺,觉得这样还能让自己多为工作出一份力,多干几年。

任命杨勇后,周总理又找他聊了聊,跟他讲了讲新疆那边的情况。总理特别强调,民族团结是重中之重,只要这个根基打牢了,新疆的未来就充满了希望。

杨勇在新疆那四年,不管环境多艰难,情况多棘手,他都一直牢记周总理的话,照着做。就这样,新疆那边整体一直挺安稳的。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