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淮海战役,刘伯承扮演什么角色?晚年为何再也不愿提这场仗?

江南明月照历史 2025-03-19 15:27:01

淮海战役在中国近现代战争里头那可是赫赫有名,绝对算得上一场标杆性的大战。直到现在,大家伙儿一看《大决战》这部电视剧,还是对里头的人物故事和战斗情节津津乐道,兴趣不减。

特别是粟裕将军,他被大家看作是赢得那场战役的大功臣,解放军能取胜,他起了关键作用,简直就是战神般的存在。

不过,说不定是因为粟裕太过出彩,结果让不少人都没咋注意到刘伯承的贡献。

其实,说到这场战役,刘伯承元帅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而他也被这场战役深深影响。

【一代军神的过往】

1892年,刘伯承元帅诞生在四川开县的张家坝。他小时候挺聪明,五岁就进了私塾,十二岁去了书院,到了十三岁,又上了高级小学。他不仅把国学学得挺好,还对西方的学问挺感兴趣。但可惜啊,刘伯承十五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没钱供他读书了,他只能回家帮忙种地。

转眼间四年时光飞快溜走,十九岁的刘伯承正巧赶上了辛亥革命,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那时候,身边不少人好意相劝:“当兵这条路太凶险了,你还不如转行去经商呢!”

刘伯承开口道:“真男儿就得拿剑救百姓于苦难之中,哪能光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呢!”说完这话,他毫不犹豫地就踏上了当兵的路。

革命成功后,刘伯承成功进入了重庆的军官学校,在那儿他开始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

他参加的是速成教育,所以短短十个月后就从学堂毕业了,接着就被安排到川军里担任司务长。从那以后,刘伯承在军队里慢慢历练,逐渐成为了一名勇猛无比的将领。

大家都清楚,刘伯承的右眼不好使,这事儿得追溯到1916年的那场仗。那时候,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刘伯承受了伤,结果右眼就落下了毛病。这事儿说起来,很多人都知道,就是1916年的那次战斗闹的。刘伯承的右眼,其实就是在那会儿的战斗里出了问题的。

那时候,刘伯承正带着队伍打丰都攻城战,不料一颗子弹打到了他头上,让他的右眼受了伤。战友们一看刘伯承受伤了,立马就把他送到了战地医院,准备给他动手术。

刘伯承上了手术台后,他开口问道:“用麻药,会不会让脑子变笨啊?”

那个德国大夫负责动手术,他直接说:“你这伤可不轻啊,肯定得用麻药。但问题是伤在头上,麻药有可能会影响到脑神经。”

刘伯承一听这话,立马摆手说:“算了,麻药就不用上了!”

医生们听到他的话都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这么大的手术居然不打算用麻药。可刘伯承主意已定,非得不用麻药做手术不可,医生们也只能按他的要求来了。

做手术那会儿,刘伯承尽管疼得脑袋上直冒汗,但他硬是一声没吭。他不仅没喊疼,还一个劲儿地找人聊天,想以此来分散注意力,有时甚至还能笑出来。这一幕,把在场的所有人都给惊呆了。

动了七十多刀的手术,总算是成功做那位德国医生对刘伯承佩服得五体投地,直夸他是“军中的神人”。

刘伯承可不是只受过一次伤,过了几年,在打吴佩孚那会儿,他又把右腿给弄伤了,那次伤得也挺狠。

在休养身体的那段时间里,刘伯承好好想了想自己这十二年来的军旅生活。他觉得自己虽然有颗想为国家效力的心,但好像一直没找到对的方向。这位平时像铁一样坚强的男人,头一回感到心里没底,有些迷茫。

说来也巧,刘伯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通过几位老友的牵线,不经意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理念,这对他来说,就像是突然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1924年那会儿,朋友想拉刘伯承入中共,可他却摆手拒绝了。他说:“不能啥新旗子都跟着举,那可不理智,得多琢磨琢磨再说。”

之后几年,林帅开始到处走走看看,对各种流行的主义都进行了仔细的了解和研究。

瞧了瞧湖南那边农民运动搞出的成绩,还有上海五卅运动的状况,刘伯承激动地说:“能救咱们中华民族的,也就中国共产党了!”

1926年的时候,刘伯承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第二年,他就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没能成功之后,刘伯承去了莫斯科继续深造,他是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

就是这次经历,让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入,他的指挥能力和理论功底都是在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1930年,刘伯承从苏联回到了祖国,刚好碰上我们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他立马加入进来,和周总理、朱总司令一起努力,最终成功打赢了那场仗。

在第五次跟敌人围剿对战时,刘伯承心里头对博古、李德他们的胡乱指挥很是不爽。他气呼呼地说:“再这么硬拼下去,红军都得拼没了,咱们可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了!”结果,刘伯承就被撤了职。好在后来遵义会议一开,他又重新得到了大家的信任。

毛主席特别瞧得上刘伯承,在强渡金沙江那会儿,他就讲过:“四川的同志们都说,刘伯承就像是天上的龙下到凡间,那金沙江的水哪里挡得住龙呢?他肯定能带着咱们安全过河!”

毛主席讲得太对了,刘伯承元帅那真是条了不起的龙,一条既勇猛又能打,还保护国家和百姓的神龙。只要有他在,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咱们的战士都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稳稳当当!

【淮海战场显英豪】

到了1948年9月那会儿,中央已经搬到了西柏坡。他们在那儿开了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局大会,还加了不少人进去,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九月会议”。

在这次大会上,中央说了,咱们得壮大解放军,目标是五百万大军。接下来五年,得干掉敌人五百个旅,这样一来,蒋介石的统治根基就得动摇。

或许那时候,不少人心里都会嘀咕,这战略规划也太豁得出去了,看起来根本不像能稳稳拿下的任务。可世事难料,比啥幻想都离奇,谁又能想到呢,距离咱们军队赢得全国革命的大胜,也就只剩一年光景了。

根据九月会议的安排,解放军在华北、华东、中原、东北和西北各地战场发起了大规模的全面攻势。到了十一月份,咱们军队就已经成功打下了济南,还赢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现在,国民党军在中原那边已经没法摆开一条完整的防线了。刘峙和白崇禧带着的七十五万大军,被困在了徐州和武汉这两个地方。咱们这边的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呢,已经稳稳当当地拿下了苏鲁豫皖、大别山还有豫西这些地方。眼瞅着,咱们跟国民党军在中原进行大战的时机,是越来越合适了。

九月底那会儿,毛主席就已经给粟裕发了电报,里头说:“等济南一打下来,咱们就打算趁着胜利的气势,直接发起淮海战役。首选方案是攻打两淮,要是能顺便吸引并打退来增援的敌人,那就更棒了!”

所以,就在那年10月11号,毛主席下达了《关于淮海战役的打法》,打算集合所有兵力先打掉黄百韬,在中间打开一个口子,接着再去收拾连云港到两淮的敌军。

要打赢这场战斗,咱们出动了陈毅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以及邓小平和刘伯承带领的中原野战军这两大精兵强将。另外,还加上了中原军区和华北军区下面的冀鲁豫军区的本地部队,人数加起来有六十万之多。

说到指挥方面,中央军委做了个决定,要搞个五人总前委。邓公呢,就当了这个总前委的头儿,书记。另外四个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承、陈毅、粟裕,还有谭震林。

你看,从名字排的顺序就能明白,刘伯承在淮海战役里绝对不是跑龙套的,他那可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作用大得很。

说到具体分工,邓公和陈老总主要是管后勤这块,谭震林呢,他在前线带着大家打仗,粟裕是整个战役的大指挥家,刘伯承则是总参谋长,负责全盘筹划。

战斗一开始,刘伯承就跟中央军委提议说:“咱们得先把徐州到宿县的铁路给断了,这样一来,孙元良的兵团就被咱们隔开了,然后咱们就能一起攻打徐州了。”中央军委听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采纳了。

事实证明,刘伯承出的这个点子真是太关键了。中原野战军顺利打下了宿县,给华东野战军围攻黄百韬兵团提供了大帮助。

到11月22号,咱们军队靠着打垮敌军十八个师的出色成绩,完成了第一阶段战斗。毛主席在给邓公、陈老总还有刘帅的祝贺电报里,激动地说:“你们把刘峙手下的十八个整编师都给干掉了……这可是个大胜仗啊!”

后来,总前委跟中原野战军指挥部搬到了宿县的小李家村,邓公、陈老总还有刘帅,他们都挤在一个小院儿里住。

因为刘伯承年纪最长,邓公特别关照他,让他住里面的房间,还告诉工作人员:“小事多找我,大事得同时跟刘、陈两位领导说一声。”这足以看出邓公考虑得多周到。

过了两天,黄维的部队不小心闯入了我们提前布置好的埋伏圈,结果就被困在了双堆集那一带,被团团围住。

听说黄维被包围后,邓公、陈老总、刘帅他们又赶紧给毛主席发了好消息。毛主席收到后,高兴地对他们说:“黄维被围住了,咱们有望歼灭他,真是让人开心啊!”

刘伯承没让毛主席失望,他带着十二万中原野战军的兄弟们,在双堆集把黄维兵团打了个全军覆没,还顺手抓了黄维当俘虏。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咱们的解放军兄弟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他们成功打垮了五十多万敌人,让淮海地区彻底获得了自由。

【最惨痛的记忆】

淮海战役那时候赢得可真叫一个轰动,不光把国民党给震住了,连全世界都盯着看呢。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一听说这事儿,惊讶得直说:“真是奇迹啊,六十万人竟然打败了八十万,太不可思议了!”

到了1951年那会儿,斯大林派尤金来问毛主席一件事:“你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用六十万人马打败了八十万大军的呢?”毛主席一听,哈哈大笑,回答说:“这事儿啊,你去问问刘伯承将军就知道了。”

尤金特地为了这事儿跑到南京来了一趟。刘伯承和陈老总呢,他俩一块儿组织了个座谈会。会上,他们跟尤金聊道:“一开始我们打算得挺小,就想着让华东野战军收拾掉黄百韬兵团,然后解放淮安、淮阴就完事儿了。可没想到,中原野战军那边给力,郑州、开封都拿下来了,特别是宿县一占,直接把蒋军给围得死死的,小淮海战役就这么变成了大淮海战役!”

其实说白了,拿下宿县对淮海战役的走势至关重要,而这个重要转机,多亏了刘伯承带着中原野战军争取来的。

不过,刘伯承本人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淮海战役的大功臣,他甚至压根儿不想聊起淮海战役的事儿,连那些讲这场战争的电影都不愿看。他的孩子们觉得挺纳闷儿,还特意问过他为啥这样,刘帅就简单回了一句:“心里难受啊!”

战争从来都狠心得很,淮海战役更是残酷无比。那场震撼人心的大战里,咱们队伍有三万多兄弟献出了生命,还有十三万多受了伤。

在一些班级队伍里,打着打着,干部们不幸都牺牲了,这时候战士就得站出来代理。要是战士也没了,那就轮到司号员顶上。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卫生员临时接替干部位置的情况。

刘伯承手下的中野76团三连,拼到最后,就只剩一个指导员和十六个受伤的士兵了。再看看中野六纵的襄阳营一连三排,打完仗也只剩下三个战士站着了。

中原野战军打得那么艰难,其实是有缘由的。他们在这之前,刚刚挺进了大别山,经历了一场特别狠、特别危险的战斗,那也是个不小的磨难。

中野的战士们这一路拼杀,真不容易,他们伤亡惨重,个个累得不行,而且,还丢掉了大部分的重型武器。

接着,他们就被匆匆带到了淮海战场,带着一身的疲惫,仅凭着手里的轻武器,就去跟敌人的大军硬碰硬。想想都知道,那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儿去。

那场残酷的战争,成了好多人心里头抹不掉的黑影,凡是经历过的人,肯定都不愿再去回想那段日子。

刘伯承元帅后来感慨道:“仗是打赢了,可咱们也搭进去了十二三万的兄弟。一想到那么多家庭没了儿子、老公和爹,我心里就难受得要命,真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悲剧!”

【结语】

刘伯承元帅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却在中国那段最动荡的日子里,一路摸爬滚打。他一直在找能让民族、国家强盛起来的办法,这种精神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了,刘伯承元帅那能力,真不是盖的,他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的功劳,绝对是响当当的,让人难以忘怀。

真让人佩服,刘伯承元帅这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可他始终都那么谦虚、有同情心,没丢掉心里的那份纯真。就凭这点,老百姓不会忘掉这位“军神”,历史也会把这位英雄牢牢记在心里!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