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观察:当15%的失业率遇上1179万毕业生

吹哨先森 2024-06-18 03:03:01

失业率居高不下,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不言而喻。近日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与此同时,4月份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约为15%,虽较去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高位水平。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就业大军,但就业岗位的供给明显捉襟见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统计数据并未完全反映现实情况的严峻性。我国对就业和失业的统计标准较为宽松,例如收入微薄、工作不稳定的就被纳入就业人口统计。实际上,大量低质量就业者的生活状况与失业群体相去无几。此外,经济下行时期,很多企业选择暂时性降薪、减员或放无薪长假而非直接裁员,以"隐形失业"的方式渡过难关,导致实际失业人数被严重低估。可以说,当下就业形势比数字上反映的更为严峻。

分析失业率高企的原因: 15%的高失业率,对于每年有数百万大军加入就业市场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要归咎于国内经济整体低迷。疫情后遗症尚未痊愈,加之地缘政治冲突、全球通胀压力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大幅下滑。供过于求是当下经济的主旋律,企业纷纷萎缩业务版图、裁员减薪以压缩开支。需求下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杀手锏",如此一来,就业难题也就无解可破。

我们必须直视一个残酷的事实:超过80%的就业岗位都是由民营企业提供的,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贡献份额更是不可忽视。可惜的是,这些企业自身就资本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面临需求萎缩时格外脆弱。以深圳一家从事精密电子加工的小企业为例,疫情前它可谓是业内"遍地开花",订单遍布海内外,每年营收过亿。疫情后,随着整个电子产品市场的低迷,企业订单骤减四成,利润大幅缩水。与此同时,行业巨头利用资金和规模优势开始向其核心业务领域伸手,双重夹击之下这家小企业最终难逃"倒闭"的命运。类似的中小企业濒临破产的案例,在当前环境下并不鲜见。

而企业倒闭潮的到来必将进一步加剧就业困局。与此同时,高校每年释放出的毕业生人数却在不断攀升,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我们不禁要问,今年的近1200万高校毕业生是否具备企业在动荡时期所需的"救命稻草"?答案似乎是否定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存在着严重脱节。课本理论与企业实操要求相去甚远、培养模式较为陈旧、学生实践锻炼机会不足等种种原因,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展望前景并建议对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能止步于机械式的数据解读,而是应该审视导致如今困局的深层次原因,并为之谋求对策。

就业实际上映射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在于提振实体经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拓展就业渠道。比如精简繁文缛节、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腾挥发展空间;加大金融纾困力度,防止企业生产资金链断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开拓就业新蓝海...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复苏的改革政策,都将为扩大就业奠定基础。以深圳为例,政府出台多项惠企利民措施,大幅降低企业租金、水电费等各类税费,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力度,推出一揽子贷款贴息优惠。这些助企纾困措施的出台,让不少处于生死存亡边缘的中小企业重拾生机,从而避免了大量裁员潮。

与此同时,针对市场现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和完善教育体制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主动作出调整,摒弃"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真正聚焦实战实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北京大学近年来大力开设"产学研合作"课程,邀请企业内训师深入课堂,引导学生完成企业实际项目。大学生们也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应固步自封、妄自菲薄。蓝领岗位并非不可企及,从事服务、物流、外卖等临时工作,可以在实践中累积宝贵的阅历和经验,为最终实现由蓝转白打下基础。

事实上,当前低龄失业问题,也暴露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仍存在不平衡、不合理的弊端。鉴于此,对存量人力进行合理分流,引导就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显得尤为迫切。例如加大对民营企业社会保障支持力度,鼓励民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从事技术性岗位。同时扩大非正规就业领域,释放生活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新兴就业渠道的空间,让人们有更多体面就业的选择。无论白领蓝领,只要提供稳定的收入和发展前景,并符合当下年轻人对工作环境的新期待,任何岗位都可能成为备受追捧的职业选择。

0 阅读:0

吹哨先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