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清明上河图密码》细致的还原的汴京城的繁华景象,也真实的讲述了宋代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其中还专门说了宋代酒业的经营方式“榷酒酤政策”也就是对酒类实行专卖政策。
电视剧中对于喝酒场面的描写都很真实,有米汤色的酒、有黄色的酒。宋代我国的酿酒行业逐渐成熟,“清酒”逐渐从酿造工艺粗糙的浊酒中独立出来,开始出现黄色的“老酒”,也就是后来我国酿造酒的最终形态“黄酒”。
宋代大概就是我国黄酒开始出现的时代,到元明时期开始成熟,并且工艺定型。且正式命名“黄酒”和“老酒”。而白酒,则是在黄酒成熟之后才出现的。因此,几千年的中国酒文化,黄酒绝对的是一哥的主流位置。
黄酒的第一次没落清代黄河泛滥,高粱的秸秆成为修筑河道的重要材料,导致大量高粱的种植。如今山西等地的黄河滩涂区仍然有种植高粱的传统。
酿造黄酒要么是大黄米,要么是糯米,都是精细的口粮,在古代农业技术不高的年代,用口粮酿酒是比较奢侈的事情,因此常常会有实施限制酒令情况出现。而高粱属粗粮,在乾隆统治后期,不禁止用高粱酿酒,使得烧酒(白酒)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而黄酒的商业版图逐渐缩小。
黄酒的第二次没落上世纪初开始,我国饱经战乱,喝黄酒已经成为极少数人的专有享受了。而光老底层人民最多能来点高粱烧酒的份了,黄酒的版图基本只在富庶的江南一带了。
烧酒(白酒)已经在最广大底层人民中流行了近百年,烧酒作坊也遍布华夏大地,烧酒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直至上世纪50年代起。喝惯了烧酒的工农阶级,以及当时的粮食产量,当然更愿意推广烧酒(白酒),白酒的名字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于是全国各地的白酒厂纷纷建立。开启了白酒行业占领全国人民餐桌的惊人发展。
在近几十年的白酒行业在酒文化上的各种忽悠。把白酒文化历史搞得又高大,又悠久。一些演绎古代的历史影视剧中用到喝酒的道具,也基本用水来代替。大家都以为白酒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而慢慢淡忘了黄酒的存在。并且我国的5次“全国评酒大会”到第四次就已经把白酒单独拿出来评选,而第五次则只有白酒。因此,在官方、在行业等方面也是在推广白酒。
2023年,中国白酒市场规模接近7500亿元,约占整个酒类市场的70%,而啤酒也占据了17%的市场份额。此外,黄酒还面临着葡萄酒、威士忌、伏特加等外来酒种的冲击。黄酒在酒类市场中的份额仅为2%左右。
因此,从整个酒类市场来看,黄酒几乎已经离开老百姓的餐桌。
为什么黄酒不能成为主流为什么黄酒不能成为主流,只因为黄酒需要和口粮竞争。在百多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华夏大地积贫积弱,民众温饱且不得保全,需要精细口粮酿造的黄酒逐渐失去了主流的位置。在官方的推动下白酒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几代人逐渐养成了喝白酒的习惯,消费者的心智中慢慢形成了“国酒”就是白酒。就连鲁迅的《孔乙己》中描述的咸亨酒店,笔者也曾一直以为孔乙己应该喝的也是白酒。
黄酒想要再次登上酒类主流的位置与白酒平起平坐是有这个可能的。就像啤酒之于威士忌,葡萄酒之于白兰地,很多同类原料酿造酒和烈酒都能在同一个地方流行。只是需要黄酒行业本身的努力。日本清酒也是一种酿造酒,甚至是黄酒的小老弟,而今日本清酒却能有完善的产品系统,能过走出日本,走向全世界的餐桌。而我们黄酒则在国内都流行不起来,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以上内容均为《四度酒话》作者收集相关资料总结的个人观点,并不一定与真实情况对等,仅供酒友之间探讨,如引用的图文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本人,以便及时删除相关内容。另外,本号已经申请“原创保护”,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