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新能源时代虽不缺乏爆款,但缺乏常年稳坐榜单前列的“常青树”单品。
10月8日,小长假后的第一天吉利公布了其历史新高的销量成绩单。数据显示,吉利集团9月总销量30.81万辆,同比增长17.8%,其中新能源销量15.25万辆,其渗透率已经达到了49.5%。
在新能源车型遍地开花的市场中,吉利最新推出的银河E5上市首月即破万,连续两个月成为银河品牌的销量冠军,是如今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黑马”车型。但放眼整个新能源市场,这样的“黑马”车型却不在少数。
甚至月销破2万的“爆款”车型也时常出现,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爆款车型虽常有但能够持续保持爆款乃至被市场长期认可为“常青树”车型却已经“不见”。
新能源时代的“缺失”
在新能源时代,从不缺乏“爆款”。前有蝉联28个月新能源销量冠军的五菱宏光MINI EV,后有加量又降价的问界新M7、降低理想门槛的理想L6等,但这些车型之所以成为爆款,都有着几个共同点,那就是伴随着产品力的上升,价格却要比之前更低。但细看其销量曲线不难发现,其都是从推出即达到一个高点,然后缓慢向下的趋势。
有意思的是,在当下市场虽然“爆款”车型虽频出,但已经没有可以称之为“常青树”车型了。
着眼于燃油车时代,一个经典车型可以更新迭代几代,在市场上几世同堂可以热销十几年,例如曾经的国民神车哈弗H6,前前后后在市场热销了十年之久,其月销量最高时达到了8万辆,创造了车市神话。
但在新能源时代,新生代爆款车型的火爆周期相比之前也有了明显缩短。一度封神的代步车“霸主”五菱宏光MINI EV也不过火了两年的时间,月销量最高时也不过4.7万辆且持续时间仅两年,就“跌落神坛”。
更有甚者,在所谓的“爆款”车型背后,很多新能源车企推出的新品车型甚至一经推出就“销声匿迹”,还有诸多车型因为惨淡的销量让其慢慢的消失在消费者的视野中,成为新能源行业发展史中的一个“小透明”。
于是业内便出现了一个论调:新能源时代虽不缺乏爆款,但缺乏常年稳坐榜单前列的“常青树”单品。
经典不再,谁的锅?
事实上,打造“爆款”车型是培育“常青树”车型的基础,这不仅考验品牌的技术积淀、市场预判和营销能力,更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持续打磨产品。但在当下风云诡谲的新能源市场中,多品牌、多产品策略成为主流,已经没有车企选择逆流而上,坚持“少而精”的发展路线。
多数车企在新能源来势汹汹和比亚迪的强势攻城略地下,选择用多品牌、多产品的策略来试图抢占市场,但这种匆忙造车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匆匆出名、匆匆离场。
对于当下市场中不再有“常青树”车型,有些车企也是有苦难言。一位民营新能源品牌内部人士告诉中车网,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外观大多要求都是流线行、车身长,这导致大家在设计上都差不多。“创新和个性化的设计在领导那里就过不了,因为不符合当下审美。”
以理想MEGA为例,颇为新颖的设计让其上市就备受争议,最终导致销量滑铁卢,也给理想汽车带来了“沉重一击”。
而在国营企业中,想要在新产品上有设计的创新就变得更加不容易。“领导一般都是看市场上卖的好的车型,让我们去遵循热卖的‘设计原则’,而且在过程中还有一层一层的审批,等领导不拍版还是打回。”一位国营车企的设计人员坦言,不如“随大流”。
“更新迭代太快了。”另一位新能源就业人士吐槽,在新能源车型中消费者更加看重智能化的提升,现在技术更迭快,一款车往往上市几个月的时间可能技术就有一个新的提升,厂家为了延续热度提升销量就会匆忙上线最新款。“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打磨产品。”以极氪001为例,一年消费者可以买到三代新品,这在燃油车时代几乎不会出现的事情在新能源市场似乎已经属于常规操作。
一部分是当下新能源高度发展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技术更新迭代太快,厂家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选择“背刺老车主”。
另一方面则是新能源车型的核心部分,动力电池的更新迭代。“别人的新车已经上了最新技术的电池,而你还在用老款,能卖得动吗?”上述新能源就业者坦言,市场的发展让车企只能图“快”,快速上新、快速抢占市场。
还有另一个声音认为,当今新能源进入快速发展的时间尚短,还不具备可以出现“常青树”车型的时间条件。
也有业内论调认为,车企不是无法再造出“常青树”车型,而是消费者太“多变”。在新能源初期时代,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期待是:使用成本低、续航够用。而如今消费者们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期待是:配置要高、智驾要强、尺寸要大、外观要好看产品力要强的同时,价格也不能高。五花八门的要求,车企已经应接不暇,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打磨一款产品。
有业内人士认为,车企想要打造一款可以持续爆款的经典车型并非易事,它要求企业在有限的产品线中,通过深入挖掘市场需求,精心打磨每一款产品,确保其不仅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在未来保持竞争力。
但在新能源市场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速食”或许可以让车企生存下来,但长期缺乏有竞争力车型的车企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掉队。在这个什么都讲“快”的市场中,车企或许更应该去思考如何长期保持竞争力,从而成为这场淘汰赛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