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近日给黑海粮食协议泼下一盆冷水,直言“重启谈判将异常艰难”。这番表态彻底撕开俄乌冲突背后更深层的利益裂痕——曾被寄予厚望的粮食运输走廊,在西方失信与地缘博弈中沦为牺牲品,如今想要破镜重圆,恐怕难如登天。
7月,在联合国斡旋下,俄乌达成黑海粮食倡议,允许双方通过黑海运输出口农产品。协议初期成效显著:乌克兰恢复每月300万吨粮食外运,全球小麦价格应声下跌18%,非洲和中东贫困国家暂缓粮荒危机。然而仅一年后,俄罗斯便宣布退出,导火索直指西方“双标操作”——超过60%的乌克兰粮食被转运至欧盟国家仓库,而非送往饥饿的苏丹、也门;与此同时,西方对俄农产品出口的制裁却始终未松绑,导致俄罗斯化肥滞留港口超400万吨。
作为全球第五大小麦生产国,乌克兰战前每年出口超4500万吨谷物,其中85%依赖黑海航道。如今敖德萨等主要港口遭俄军封锁,仅存的伊兹梅尔港运力锐减70%,国内玉米积压量突破1800万吨,足以装满30万节火车车厢。为打通出路,基辅曾尝试经波兰陆路运输,但每吨成本飙升至120美元(海运仅需30美元),更引发波兰农民大规模抗议——廉价乌克兰小麦冲击本土市场,导致当地粮价暴跌25%。
莫斯科的强硬立场背后,藏着对西方的深度不信任。俄方数据显示,协议执行期间乌克兰粮食出口收入超100亿美元,其中约35%流向军费开支,而俄罗斯农业出口却损失超150亿美元。佩斯科夫直言:“当我们的船只在黑海被检查,乌克兰货轮却畅行无阻时,这份协议就已名存实亡。”更关键的是,俄军当前控制着乌克兰78%的黑海海岸线,掌握着航道咽喉,这使得任何新协议都必须直面克里米亚主权归属等“死结”。
协议破裂的代价正在显现:国际小麦价格较一年前上涨12%,埃及面包价格暴涨40%,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全球面临2.56亿吨谷物缺口。尽管土耳其仍在积极斡旋新方案,但俄方坚持要求解除对俄农业银行制裁、恢复氨制品管道运输等先决条件,而乌克兰则要求安全保障舰队护航。这场拉锯战背后,暴露出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与地缘政治之间的艰难取舍——当粮食成为武器时,最终挨饿的永远是弱势群体。
如今黑海波涛依旧,但那条曾挽救千万人生命的粮食走廊,或许只能存在于历史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