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视角下,如何以“评”为驱动打造一堂思政好课?

识课程 2024-03-02 09:54:24

思政课的核心是“思”,在小学阶段,教师更需要创设合适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与主动建构,才能真正将抽象的政治、法制概念深度理解,并内化为素养。

本期“思维型教学优质课例”系列文章,我们和大家分享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李丽老师带来的道法课《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该节课在第五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上进行了展示。

该课例的设计完美融于单元整体教学中,精准抓住素养教学主线目标,融入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且通过巧妙的情境创设、有趣的评价任务设计,且以多种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架设通往理解性学习的桥梁,最终达成学生自主建构、社会建构的合二为一,走向思想认知层面的升华型学习。

本文共5592字,仔细阅读12分钟

编辑/肖梅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大单元视角下,如何将素养培养落地到课堂?

※ 如何以评价和思维为抓手,开展基于学习进阶的单元课时教学?

基于学习进阶,以素养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

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小学高年级(3—6年级)教学内容与要求强调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内涵”指出“宪法法律至上。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和法律。”

“课程内容”提出“初步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1.单元整体视角下,结构化教学内容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统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中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的第二个栏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简单地分析生活中与宪法有关的现象,初步树立宪法意识。

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为六上法治专册的起始单元,两课以“生活中的法律”和“最高法律——宪法”为主要内容和逻辑主线,从现实生活和法治体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法律”和“法治”。本单元的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与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的逻辑关系是从普通法律到具有最高法律宪法的转换,从现实生活到宪法统领的法律体系的转换。

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由三个栏题组成,栏题一《感受宪法日》以宪法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识宪法,理解设置国家宪法日的意义。栏题二《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深入分析理解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原因,栏题三《树立宪法权威》是行为的落实——要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树立宪法权威,这也是整个第2课内容的落脚点。

三个栏题是从思想认知到分析缘由,再到行为落实,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也就是 “知---析---行”的关系。

2.结合目标、教材与学情分析,设计课时教学

课前教师采用问卷、访谈和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学情调研,经过分析发现:虽然学校曾在国家宪法日期间对宪法进行过宣传,100%的学生听说过宪法,知道宪法是根本法的结论,但是不清楚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不知道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更不明白宪法是根本法的原因。

宪法意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学生眼里本课的宪法内容枯燥、抽象、难度大、理论性强,远离学生生活,所以很多学生对学习宪法内容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因此设计本课时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和反思评价过程中,能运用类比思维、对比思维和典型案例分析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明白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通过体验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能认识到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感受宪法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

3.初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至上的理念,对宪法产生敬意,产生积极主动学习并宣传宪法的意愿,增强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教学的起始点,问题引领,任务驱动,以理解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和多角度、更全面地认知宪法的特征为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反思评价的过程中,从规定内容、法律效力两个法理维度分析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明晰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地位以及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

小组活动时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用对比思维找异同,用分析思维明关系,用归纳思维悟观点,在自主学习及合作评价活动中重新建立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不断建构宪法是根本法的核心观点,体现了辩证思维中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同时,感受宪法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做到以初步“认同宪法地位,增强宪法意识”为教学的落脚点,促进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形成。

双层情境锁定主线,教与学有的放矢

结合上述目标、教材、学情三分析,教师明确本课时教学重点为:通过体验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能认识到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感受宪法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至上的理念,对宪法萌生敬意,产生积极主动学习并宣传宪法的意愿,增强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

基于此,本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通过“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描述一部生活中的法律,并让同学猜一猜这部法律具体名字”的方式,以这样的第一重学习情境为切入,将法律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学生热烈探讨了生活中的各种法,如老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法等。

在第一重情境的激发下,教师顺势点出“有一部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法,它就是宪法”,本课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与其他的法律有什么不同?

在真实情境问题导入教学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创设第二重教学情境:介绍第10个国家宪法日(2023年12月4日)及其重要性,并以学生身边的“学校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案例”(如下图所示)作为切入,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情境中,我们的国家和学校都是非常注重宪法宣传的,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也能成为普法的“小专家”,并且产出很多的成果作品。

这些作品体现了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基于这些作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作为“小评委”,对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的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评出可以展览的优秀作品。

该学习任务的设计,将帮助学生在作品评价中达成真实学习,建构宪法与其他法的结构化关系,逐步深入理解宪法的多重意义,升华学生对宪法的认知与体验。同时学习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开展,争当小评委和团队探究合作的方式,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同时完成较好的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过程。

评价任务破教学难点,三种思维方法达成升华型学习

明确本课学习探究主问题和主任务后,在“评选”活动中,教学进入第二环节,破解难点——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和反思评价过程中,让学生能运用类比、对比的思维方法,分析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明白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同时能够在分析真案例的基础上,利用归纳思维,进一步升华对宪法的认知。

本教学环节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评选优秀作品的三种标准,也即主题突出、关系明确、新颖美观;同时厘清成为一名“合格小评委”要做到三件事。

1、首先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评价表。

2.阅读“资料卡”和教材第17、18页,圈画关键信息,分析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实现对评价对象的认知和理解。

3.结合“评价表”对作品进行评价,并说出评价理由,可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据此,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小评委的任务要求和评价表的三个标准,结合预先提供的资料卡,先进行三分钟的个体独立学习,再结合个体学习成果,进行八分钟的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综合团队的智慧,对作品做出评价,给出评价建议。

本教学环节第二步:教师模仿“抽奖”游戏持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通过随机选中相应作品,让对应评委小组上台进行评价展示说明,给出评价建议,并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评价反思中,一步步升华对宪法的理解。

评委小组A评价作品《对比异同》

学生评价总结:我们认为这个作品,能清晰地呈现出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异同和关系,可以给一个笑脸。从关系明确方面看,我们发现宪法与其他法的相同点都是法律,宪法与其他法律在内容上的不同点在于——宪法规定的内容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方面面都规定了,而其他法律规定的是重要的内容,而且只从某些方面来规定了。

从新颖美观方面看,我们认为要改进,可以再添加一些小插画,图文结合,使作品更加新颖、独特、美观。

基于该作品的“对比”评价,教师再次提点学生宪法和其他法的异同点,并以班级也需要规章制度作为类比,让学生明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根本法。

评委小组B评价作品《法律树》

学生评价总结:我们组评价的作品是法律树,我们组认为应当给这部作品两个笑脸:从美观方面看,它用了多种颜色描述这幅树,比较美观,所以我们给一个笑脸。从主题方面看,它把法律树这三个字用大的字体写在了上面,让人一目了然,所以又给了一个笑脸。

从关系明确方面看,这幅作品把宪法比作树干,其他法律比作枝叶,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因为所有法律都是根据宪法来制定的。但是,我们觉得宪法放在上面比较不清楚,可以往下方位置移动,而且宪法跟其他法律的关系有些不明确,比如说我们可以在上面添加出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关系。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将宪法这个法律的名字贴在下面,将宪法跟其他法律的关系再明确一下。

基于该作品评价,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他评,其他学生认为,一棵大树最重要的是树根,因此应该把宪法比作树根,放在最下方的位置,因为它是根本法。而其他法才是枝干。通过该作品评价和学生互评,教师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确立宪法是根本法的“地位”认知,其他所有的法律都建立在宪法之上。

评委小组C评价作品《幸福一生,由你守护》

学生评价总结:我们组拿到的作品是《幸福一生,由你保护》,我们组认为应该给这幅作品三个笑脸,我们的理由是:

从内容关系是否明确这个方面看,我们发现作品中,每个幸福人生大事件背后都有宪法来保护我们。不同点是其他法律,对我们的保护是某些方面、某些阶段,比如义务教育法只保护我们9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只保护老年阶段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作品可以体现出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从新颖美观方面看,这部作品用简明扼要的图画体现出了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从主题突出方面看,主题《宪法》和《幸福一生,由你保护》非常的醒目,让人一目了然。

我们组对这个作品的改进建议是,有些图画与对应的法律的表现关系不是很明确,比如说劳动法这里不是特别的明确,这些图画可以进行一些改进,也可以让作品更加美观。

基于该作品评价,教师点拨学生:宪法是保护我们一生一世的法律,它不但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还是我们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继续谈谈自己的发现,通过反思评价,深化对宪法的认知,比如有学生发现这张图上没有标出“我国国名“。对此,教师提点学生:“口头提到一部法律时可以用简称,写的时候则要用全称,加上国名全称,而且要写得准确。”

接着,教师还以母子图的作品评价,类比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就像母亲和孩子一样。借助这个生动的比喻,教师强调法律这个大家族里头,还有一条家规,那就是——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相抵触了,就会出现两种法规打架的情况,无法判断对错。因此,一旦两者发生抵触,要根据宪法把其他的法律修改,或者废止。

本教学环节最后一步:教师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那些与宪法相抵触后被废止的法律案例,来进行佐证说明宪法作为根本法,不可撼动的至高地位地位。并以归纳思维,升华学生对宪法的认知。

师:我们看这两个案例,2003年的时候,国家废止了收容遣送制度相关法规。2013年,全国人大废止了有关劳动教养的法规,它们被废止的共同原因就是与宪法相抵触。

通过展示被修改的法律法规,教师归纳:“这些法规都是因为违宪被废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具象的角度,谈谈眼中的宪法是什么样的。

生: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生:是严谨、严厉的,因为它是根本法。

接着,教师再次引用相关新闻资料,通过真实案例的展示分析,归纳:宪法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新起点。宪法之所以能把别的法废止,最根本的原因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由此点拨学生再次提炼关于宪法的关键词,诸如公平、全面、保障权利等。

基于学生的提炼总结,教师最后对本课的学习进行了升华总结:“宪法除了是根本法、总章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它还是一部公平、全面、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它既是一部严厉的法,也是一部有温度的法,我们应该尊重、遵守并且积极宣传它。”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韩琴教授对本课进行了点评:

这堂课的主题是《宪法有最高法律效力》,教师引导学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从日常生活的法律出发,以游戏的方式开课,在游戏和音乐中导入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增加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情感体验、思维认知和行为参与,是值得借鉴的。

同时这个开课已经将宪法与生活中的其他法律串联起来,为后边梳理宪法与其他法的关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进行展示,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或者说科学的知识建构图。

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建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果教师能够适当放慢教学步骤,在其中更多穿插学生自主建构环节,再衔接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应该能够让学生达成更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宪法和其他法的关系还没理解透彻之前,不太适合直接进行评价。

编辑 | 肖梅香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