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传出的战略转向信号引发全球震动,美国政商界重量级人物接连表态支持退出北约,这或将彻底改写冷战后的欧洲安全架构。当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公开赞同"退出北约"主张,特朗普团队被曝酝酿防务收缩计划,大西洋两岸的联盟体系正遭遇七十年来最严峻考验。
国会最新数据显示,美军在欧洲驻军规模较冷战巅峰时期缩减超七成,海外军事基地运营费用在过去十年累计削减1200亿美元。
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未来五年计划将驻欧美军进一步削减至2.7万人,较现有规模再砍三分之一。这种实质性收缩与政坛的孤立主义思潮形成共振——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已冻结对乌克兰军援,并要求北约欧洲成员国在2025年前实现防务开支占比GDP3%的目标。
经济压力的现实考量加速了这一进程。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大关,每年维持欧洲防务的千亿美元开支在国会引发激烈辩论。战略界人士指出,这些资源若投向本土基建和人工智能研发,可提升美国长期竞争力,这种"经济现实主义"正在重塑华盛顿的决策逻辑。
欧盟虽设立800亿欧元防务基金,但成员国在关键项目上分歧严重:法国力推的"欧洲军"计划遭东欧国家抵制,德国主导的防空系统整合因技术标准不统一陷入停滞。军工产能不足的短板尤为突出,欧洲弹药库存仅能维持高强度冲突15天,距离北约标准差距显著。
东欧与西欧的战略裂痕持续加深。波兰紧急采购韩国K2坦克替代美制装备,罗马尼亚加速黑海舰队建设,这些举措暴露出前沿国家对西欧防务承诺的不信任。法德主导的"欧洲天空之盾"防空系统推进缓慢,26个参与国中仅12个完成签约,暴露出欧盟战略协调的深层矛盾。
莫斯科正在抓住战略机遇期。俄白核共享协议进入实操阶段,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进驻白俄罗斯基地;对摩尔多瓦德左地区的控制持续加强,当地亲俄武装近期接收了新型电子战设备。北约东翼的波罗的海三国则陷入焦虑,立陶宛宣布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3.5%,并启动全民防御训练计划。
全球力量格局面临重构。印度加速与法国开展军工合作,土耳其推动突厥国家组织安全合作,巴西提议成立南美洲防务联盟,这些动向显示中等强国正积极布局后北约时代的国际秩序。英国智库报告指出,若美国退出北约,全球军事联盟体系可能分裂为5-6个区域性集团。
欧洲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依赖跨大西洋安全框架,还是痛下决心建设自主防务体系?德国的军工复兴计划、法国的核威慑力量现代化、波兰的军备扩张,预示着不同路径的探索。但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警告,若不能在未来三年内建成快速反应部队,欧洲恐将失去战略窗口期。
这场地缘政治地震的本质,是美国单极霸权终结的多米诺效应。当华盛顿的战略重心不可逆地转向印太,欧洲被迫直面安全自主的历史性命题。能否在军事一体化、产业复兴、战略文化重塑等领域实现突破,将决定旧大陆能否在21世纪全球权力重构中守住战略支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