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氧饱和度登上热搜!专家:正常人低于90%已非常危险!

纵横知识 2025-02-06 18:48:3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最近,“血氧饱和度”这个医学名词频频出现在热搜上,许多人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血氧情况。

医生提醒,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低于90%已经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血氧饱和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这么重要?又该如何监测和改善呢?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指标。

血氧饱和度是啥?它为什么这么重要?

要弄清楚血氧饱和度,先得从“血液”和“氧气”说起。

人体就像一座工厂,需要源源不断的氧气来维持运转,而运输氧气的“搬运工”就是血液中的红细胞。红细胞里有一种叫血红蛋白的物质,它能像“磁铁”一样吸附氧气,再通过血液循环把氧气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血氧饱和度(SpO₂) 就是指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比例,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中“满载氧气”的红细胞占了多少。

如果血氧饱和度太低,意味着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时间一长,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都会受损,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血氧饱和度多少才算正常?低于90%有多危险?

健康人的血氧饱和度一般在95%~100%之间,如果低于94%就要警惕了,而低于90%就属于严重缺氧,需要立即采取措施!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手机电量来做比喻:

低于90%意味着人体进入“低电量模式”,各个器官开始受到影响。 这时候,身体会发出一些警告信号,比如:

呼吸变急促,但感觉怎么都吸不够氧气

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嘴唇、指甲发紫(这是缺氧严重的表现)

心慌、胸闷,甚至意识模糊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尽快检查血氧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

哪些人容易血氧饱和度低?这些人要格外注意!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血氧饱和度低的问题,但以下几类人群特别容易中招:

1. 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肺部功能下降,血液中的氧气运输能力也会变差。尤其是有慢性肺病、心脏病的老人,血氧容易偏低,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2.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比如慢阻肺(COPD)、哮喘、肺炎、肺气肿等病人,本身肺部供氧能力就弱,稍有感染或劳累,就可能出现血氧下降。

3. 新冠或流感等病毒感染者

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可能攻击肺部,导致肺泡无法正常吸收氧气,有些患者即使没有明显呼吸困难,血氧也可能已经下降,这就是“沉默性缺氧”,非常危险!

4. 高原地区居民或旅行者

高原空气稀薄,氧气浓度低,初到高原的人可能会感到头晕、气短,这就是高原反应。如果血氧持续过低,就有可能发展为高原病,威胁生命。

5. 长期卧床或肥胖者

长期不运动或过度肥胖,会影响肺的扩张能力,导致供氧不足,从而降低血氧饱和度。

如何检测血氧饱和度?家里能测吗?

想要知道自己的血氧饱和度,其实很简单,不用去医院,在家就能测!

现在市面上有一种指尖式脉搏血氧仪,价格不贵,操作也很简单:把手指放进血氧仪里,几秒钟就能显示血氧数值和心率。

一些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也带有血氧检测功能,虽然精确度可能稍逊于专业设备,但日常监测已经足够。

如果发现血氧低于94%,要注意休息并观察,如果持续低于90%,建议尽快就医!

如何提高血氧饱和度?这几招很有效!

如果血氧偏低,别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改善:

1. 多做深呼吸

深呼吸能帮助肺部充分扩张,提高氧气吸收效率。可以每天练习腹式呼吸法:吸气时尽量鼓起肚子,呼气时慢慢收回,这样能让氧气吸入得更充分。

2. 适量运动

适度的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增强肺活量,提高血液携氧能力。但如果已经有呼吸系统疾病,运动强度要适当,避免过度劳累。

3. 保持空气流通

室内空气新鲜,血氧自然更高。特别是在冬天,很多人喜欢紧闭门窗,但空气不流通会导致氧气减少,建议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0分钟。

4. 健康饮食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猪肝、牛肉、菠菜、红枣),能促进血红蛋白生成,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草莓、柠檬),有助于铁的吸收。

5. 避免吸烟

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肺泡,降低血氧水平。戒烟能提高血氧,还能大大降低肺部疾病的风险!

总结:血氧低于90%,不能掉以轻心!

血氧饱和度是衡量人体供氧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人的血氧应该保持在95%以上,如果低于90%,就属于严重缺氧,可能会危及生命!

特别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新冠或流感感染者等高危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血氧情况。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深呼吸、运动、健康饮食、保持空气流通等方式来提高血氧水平,降低缺氧风险。

血氧饱和度低,不是小事,如果发现血氧持续低于90%,一定要尽快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从监测血氧开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2023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手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高原病防治科普手册》,中国登山协会

《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血氧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