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消费者多了一些食品和饮料的新选择:食品饮料包装上经常性出现一些“新名词”:0糖、玻尿酸、胶原蛋白...但为了避免被“营销套路”,或是被“降维打击”,消费者们对这些概念进行了热烈讨论。甚至一度这些“新名词”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些到底是不是“智商税”呢?“智商税”到底存在于哪里?如果说有一种0糖饮料叫“智商税”,其实什么都可能是“智商税”,谁也别想逃:褪黑素是“智商税”,无糖食品是“智商税”,有机食品也是“智商税”……太多了,列举不过来。我们发现,不管是消费者或是业内,对于“智商税”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或共识。
首先,我们来举个标榜0糖0脂饮料的例子。代糖和零糖饮料,虽然标榜无糖,但其实可能还有其他问题。比如代糖是否真的健康?有些研究表明代糖可能影响肠道菌群,或者让人对甜味的依赖增加,反而导致摄入更多热量。另外,零糖饮料可能含有其他添加剂,比如防腐剂、色素等,这些对身体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需要查证相关研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1. 代糖未必“无负担”
陷阱逻辑:宣传“0糖0卡”,暗示可无节制饮用,但代糖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健康:
1)干扰代谢:部分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可能扰乱肠道菌群,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反而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自然》期刊,2014)。
2)心理依赖:甜味刺激大脑产生愉悦感,长期饮用可能强化对甜食的渴望,导致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
3)其他副作用:部分代糖(如糖醇类)可能引发腹胀、腹泻等肠胃不适。
2. 零糖≠健康
隐藏风险:
1)添加剂堆积:为弥补无糖导致的口感缺失,可能添加更多香精、酸度调节剂(如磷酸)。
2)酸蚀牙齿:零糖碳酸饮料的酸性仍会腐蚀牙釉质。
3)误导性标签:宣称“0糖”但可能含果汁浓缩液(天然果糖),实际热量不低。
然后就是全麦粗粮面包在市场深受欢迎。市场上很多所谓的全麦面包其实主要成分还是小麦粉,全麦粉含量很低,甚至用焦糖色素伪装颜色。这样的面包其实和普通面包差别不大,纤维含量低,升糖指数可能也不低,所以并不是真正的健康食品。用户可能误以为全麦就是健康,但实际上需要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
3.全麦≠100%全谷物
1)小麦粉为主:配料表首位是“小麦粉”,仅含少量全麦粉,甚至用焦糖色素伪装褐色外观。
高糖高油:为改善口感,添加大量糖、黄油,热量堪比普通面包。
虚假宣称:标注“含膳食纤维”,但实际纤维含量不足(国标要求全麦粉占比≥50%才算全麦面包)。
2) 如何辨别真全麦?
看配料表:首位必须是“全麦粉”,且无额外添加糖、氢化油。
口感粗糙:真全麦质地较硬,颗粒感明显,不会过于松软。
营养标签:膳食纤维含量≥6g/100g才值得选择。
伪健康食品的常用营销话术常见的有“天然”、“无添加”、“低脂低糖”等,这些词汇可能具有误导性。比如“天然”并不代表健康,可能含高糖或高盐;“低脂”可能通过添加糖来改善口感,反而热量不低。
伪健康食品在市场上的常见品类
果蔬脆片:油炸脱水,脂肪含量高达30%-40%。
谷物代餐棒:糖分占比可能超20%,堪比糖果。
果粒酸奶:果粒含量不足5%,添加糖掩盖酸味。
黑巧克力:可可含量<50%的“黑巧”实为高糖甜品。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指南
1. 学会看标签
配料表顺序:排名越靠前含量越高,警惕“糖”以不同名称出现(如果葡糖浆、麦芽糖)。
营养成分表:关注每份热量、脂肪、糖、钠的实际含量,而非“每100g”。
2. 回归食物本质
少加工、少概念:选择燕麦片而非即食谷物圈,吃新鲜水果而非果脯。
警惕“健康光环”:牛油果、奇亚籽虽健康,但过量摄入仍会发胖。
3. 独立思考,拒绝跟风
科学验证:查证“超级食物”是否有权威研究支持(如期刊论文,非营销软文)。
个性化需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如乳糖不耐受者无需强求希腊酸奶)。
健康没有捷径,伪健康食品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再用“捷径”收割消费者。真正的健康饮食应基于天然食材、均衡搭配和适度原则,而非依赖营销话术包装的“概念食品”。记住:标签可以美化,但身体不会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