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里餐桌上的热闹,老六一边吃着母亲亲手递来的莲藕汤,一边笑着接过婆家的电话。
而在另一边,同样是老刘家的女儿,老三却穿着薄薄的外套蜷缩在出租房的角落,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孩子。
曾经也是母亲刘美心怀里的女儿,只是如今,命运却像开了一个冷酷的玩笑。
为何同样是未婚先孕,一个能坐拥全家人宠爱,一个却被拒之门外?
被偏爱的老六:宠爱从小到大,未婚先孕也没事“我们家老六,那真是亲闺女里的‘亲上加亲’。
”邻居刘姨说起老六总是叹气。
作为何家最小的女儿,老六从小就被宠得厉害。
不仅衣服是全家人里最好的,营养品也总比姐姐们多一份。
母亲刘美心从不会对老六说一句重话,就算老六小时候做了错事,母亲总是一句“下次注意就好”带过。
这种偏爱一直延续到了老六的婚姻。
当老六未婚先孕的消息传来,全家人第一时间不是责备,而是商量怎样安顿她。
为了让老六婚礼体面,几位姐姐甚至凑钱补贴她的嫁妆。
而母亲更是把老六当作心头肉,直接把婆家接到娘家照顾,甚至月子期两次都亲手伺候。
最让人羡慕的是,老六结婚时,家里还陪嫁了全村人都羡慕的小汽车。
可以说,老六的风光婚礼成了当时乡里乡亲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些人说,老六不过是运气好,有个明事理的婆婆,家里自然也舍得疼她。
但真是这样吗?
比起老六,老三的命运却充满了无奈。
老三何丽从小就性格独立,也许是排行靠中间,不像大姐要干家务,也不像老六有一身娇气,相比之下,她显得有些“透明”。
家里只要有风波,老三总是那个默默帮忙又默默退出的角色。
但当她因为未婚先孕被家里发现时,等待她的不是劝解,也不是支持,而是一床破旧的被子,以及扫地出门的命运。
母亲刘美心甚至不愿为老三举办正式的婚礼,说“家丑不可外扬”。
嫁妆?
就当作老三为家里节省了开支。
后来,老三和丈夫租住在一处破旧的地下室里,坐月子时,她一个人带着孩子,连顿热饭都没有。
听邻居提起时,总有人摇着头说:“亲妈怎么能做到这个程度?
”
就在姐妹几个的生活轨迹渐渐分开时,谁也没想到老三的努力和韧劲让她后来走上了自己的路。
她靠自己的双手慢慢攒钱,供孩子上学,几年后甚至买了一处小房子,生活逐渐安稳下来。
但面对娘家,她心里可能已经筑起了一道墙。
同样是女儿,为何差别这么大?
母亲的偏爱标准引争议为何刘美心对两个女儿的态度如此不同?
有人说,老六是最小的孩子,母亲对她有一份与生俱来的怜爱;也有人提到,老三从小不爱撒娇,也不常和母亲亲近,导致母亲感受不到她的“存在感”。
而就在这种态度中,偏心逐渐演变为一种看似合理的家庭规则。
人们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对一个子女较多的家庭来说,这话未必全对。
偏心或许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它可能根植于每个家庭中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乃至生活中的细微习惯。
但无论如何,那种对孩子一视同仁的爱和支持,却是家长最重要的原则。
结尾:爱的分量,该如何衡量?
六姊妹的命运在母亲一念之间分出了高低。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既替老三打抱不平,也能从老六的风光中看见家庭偏心的样子。
其实,爱并不是一桩交易。
真正的亲情,应该是为每一位孩子撑起保护伞,而不是让某些人站在伞下,另一些人却挨淋雨。
每个孩子在求助无门时,第一反应应该是回家,而不是逃避。
或许,面对亲情时,我们都该想一想:爱的分量,究竟该如何公平地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