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科创供应链:古城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堰塞湖”?

阳顺聊趣 2025-03-27 11:10:43

三国时期,荆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曾盛传“荆州兵甲冠天下”。当时,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便是荆州军工创新体系的智慧结晶。这一运输工具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背后更是一套完备的供应链思维,从设计研发,到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再到前线应用,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千年之后,当我们谈论荆州的科技创新时,这份传承下来的供应链思维,依然是破解当下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关键密码。

如今,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严峻的“三公里现象”。从实验室到车间,很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大门后,就难以在生产线上落地生根;专利到产品的转化过程中,不少专利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品;论文到效益的转变更是艰难,大量的科研论文发表后,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推动。在荆州,这个问题同样突出。荆州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产出不少,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却不多,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堰塞湖”。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荆州提出了“科创供应链平台 + 制造业中试平台 + 技术经理人”三位一体模式,这种模式是荆州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也为全国提供了新的样本。

在这一模式里,制造业中试平台扮演着“创新路由器”的关键角色。以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走向市场,中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环节,导致失败率很高。而中试平台就像是一个“缓冲带”,在这里,科研成果可以进行小批量试验生产,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稳定性,解决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技术难题,降低企业的风险,大大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也不可或缺。他们既懂科研语言,又了解产业痛点,能够在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荆州在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培育上制定了自己的标准,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术经理人。这些技术经理人能够精准评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帮助科研人员将成果推向市场,同时也能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荆州还打造了全国首个“科创淘宝”平台,这是一个可视化对接系统,旨在破解信息孤岛。以往,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科研成果找不到应用场景,企业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合适的技术。“科创淘宝”平台就像一个大型的科技成果超市,将科研成果、技术需求、人才资源等信息汇聚在一起,供需双方可以在这里进行精准匹配,大大提高了对接效率。

除了模式创新,荆州在制度上也实现了突破。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中,科研人员可以保留70%的成果所有权,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让他们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解决了“教授不敢转”的问题。同时,“失败宽容”条款的设立,建立了转化风险共担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失败是常有的事,有了这个条款,科研人员和企业不再害怕失败,能够更加大胆地尝试,为成果转化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洪湖实验室的水产基因编辑技术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这套体系,该技术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中试,成功创造了10亿元的养殖产值。这一成果的背后,是荆州科创供应链体系的高效运作。技术经理人牵线搭桥,让实验室与企业实现对接;中试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技术能够顺利转化;科创供应链平台则提供了信息和资源的保障。

与武汉、襄阳、宜昌等地相比,荆州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着自己的特色。武汉作为省会城市,高校和科研资源丰富,资本也相对活跃,成果转化多依赖市场和资本的力量;襄阳和宜昌产业基础雄厚,成果转化往往与本地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而荆州探索的“政府搭台—院所出技—金融输血—中试护航”路径,更适合中西部非中心城市。荆州政府在成果转化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为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荆州的科技创新探索,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它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又立足当下,积极创新。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堰塞湖”的道路上,荆州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未来,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荆州能够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让这座古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0 阅读:25

阳顺聊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