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楚汉相争的故事总是扣人心弦。刘邦最终能平定天下,建立大汉王朝,背后有着诸多关键因素。其中,他善于用人这一点,被他自己视为取胜的关键。刘邦曾和群臣聊天时坦言,在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上,他比不上张良;在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保障粮草供应上,他不如萧何;在统帅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上,他又不及韩信。这三位可都是人中豪杰,刘邦能重用他们,所以才得了天下。而项羽呢,仅有一个范增这样的人才,还不能好好任用,最终只能被刘邦打败。

在这汉初三杰里,张良排第一位。刘邦奖赏他的时候,让他在齐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随便挑选三万户做封地,想封他做万户侯。可张良的回答太绝了,他说自己当初在下邳起兵,和刘邦在留地相遇,觉得这是上天把他交给刘邦,能给刘邦出谋划策,刘邦又肯听,这是命运的安排。他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赏,只求封在留地就行。就这短短几句话,把张良超高的智商和情商展现得淋漓尽致。要知道,刘邦这人很大气,赏赐功臣从不小气,说给张良三万户那就是真心实意的。可张良为啥拒绝呢?因为他明白,帝王大多多疑,时间一长,臣子权力越大、财富越多,帝王的疑心就越重。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不想让刘邦对自己起疑心。刘邦作为带头大哥,给钱的时候不含糊;张良作为核心骨干,该拿钱的时候,却谈感情,表明不管是一起吃苦还是一起享福,他都把情义放在首位。

汉初三杰的结局各不相同,韩信被杀,萧何也进过监狱,只有张良,一直没被刘邦怀疑过。有人觉得张良只是个谋士,威胁比韩信、萧何小,所以刘邦不怀疑他。但张良可远远不止是个谋士。据《史记》记载,张良家五代都在韩国做相国,后来秦国灭了韩国,张良为了报灭国之仇,散尽家财去刺杀秦始皇。他找到一个大力士,打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做武器,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虽然最后误中副车,但也吓得秦始皇大怒,全国通缉张良,可张良还是成功逃脱了。要知道,秦始皇那时候威震天下,天下豪杰都怕他,可张良敢公然伏击他。荆轲、高渐离刺杀秦始皇靠的是特殊身份接近,而张良的刺杀政治意义完全不同,这需要极高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能执行这种任务的都是“死士”,和只为活下去玩命的“亡命徒”不一样,“死士”是为了目标随时可以去死的,钱可收买不了“死士”。张良能组织“死士”刺杀秦始皇,差点成功,失败后还跑掉了,这可不仅仅是因为他家有钱。有钱人得势的时候前呼后拥,失势的时候往往孤家寡人,可张良不一样,他“算无遗策”“善养死士”,还有极强的组织和执行能力,这样的人威胁能小吗?

后来刘邦给大家封官,张良说自己想放弃人间的事,跟着赤松子去修仙。赤松子是上古神话里的仙人,张良这是表示自己不当官了。他这是以放弃所有权力和大部分财富的方式,让刘邦对他彻底没了疑心,这也是君臣之间的一种默契。其实对其他人来说,不是想不到张良这办法,而是控制不住自己升官发财的欲望。像主父偃就说过“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招来被“五鼎烹”的恶果,可还是控制不住现在享受“五鼎食”的欲望,最后只能是在劫难逃,从古至今,监狱里好多痛哭流涕的罪人都是这样。
虽说张良号称修仙去了,但汉朝的重大决策,他还是起了关键作用。比如刘邦想改立太子这件事,刘邦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大臣们大多劝谏,可都没能阻止。吕后害怕了,不知道怎么办。有人告诉吕后,张良善于出谋划策,刘邦又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去逼迫张良出主意。张良一开始说,以前刘邦在困难的时候采纳他的计策,现在天下安定了,因为个人喜好要改立太子,这是人家的骨肉亲情,他们这些大臣说再多也没用。但吕泽非要他想办法,张良就说,这事靠口舌之争没用。他让太子派人去请号称“商山四皓”的四个隐士,这四个人以前刘邦去请都没来,这次太子把他们请来了。刘邦看到这四个人,就说太子羽翼已成,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有人觉得,刘邦请不来的人,太子也未必请得来,这“商山四皓”说不定是吕后找人假扮的。其实《史记》说“商山四皓”起了重大作用,我觉得不对。刘邦自己说过“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郦食其想投靠刘邦,因为被认为是儒生差点被拒,赶紧说自己是“高阳酒徒”才引起刘邦注意,这说明刘邦根本没把“商山四皓”这类人当回事。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就说太子羽翼已成,是因为他知道这是张良给太子出的主意,这才是真正的厉害之处。所以刘邦立刻任命张良为太子少傅,表明不再改立太子了。张良作为西汉最超然的人,为了大汉的安定,还是为太子出了这关键的主意,“商山四皓”就是他用最温和的方式传递的信号,刘邦也领会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尽显。要是刘邦不接受这温和的规劝,以张良的智谋,再来些不那么温和的,刘邦还真不一定扛得住。
再说说张良修仙学辟谷这事儿。辟谷这事儿,试过的人说感觉就像郭沫若《天狗》里写的那种疯狂饥饿感,所以大部分人都修不成,少部分自我感觉修成的,一诊断是“神经性厌食”。张良也没修成,刘邦去世后,吕后感激张良,强迫他吃饭,说人生短暂,何必这么折磨自己。张良没办法,只好听从。有人说张良辟谷没修成怪吕后,也有人说要不是吕后强迫,他最好也就是落个“神经性厌食”。我觉得,吕后强迫张良吃饭,既体现了对他的关怀,也展现了自己的权威,而张良最后不再辟谷,也是表示尊重吕后的权威,两人用这种方式达成了默契。
张良这一生,在权力、财富和地位面前,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情商。他修仙是和刘邦达成默契,放弃辟谷是和吕后达成默契,整个过程虽然有点曲折,但比起那些在监狱里后悔反思的人,不知道要体面多少倍。他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里,一个人如何凭借智慧和情商,在保全自己的同时,还能为国家的稳定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