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曾被毛主席评价为“狡如狐,猛如虎”的胡琏迎来生命的最后一刻。
临终前,他长叹一声,说出了这后半生压在心中的一句话。
儿子听后,感慨不已,没想到让父亲纠结后半生,至死都不能忘怀的仅仅是因为一个人。而这个人正是我军战神粟裕将军……

说起胡琏,就连毛主席都评价他狡猾聪明。而在国民党将领中,胡琏也是与胡宗南并肩的存在,他的部队更是五大王牌部队之一。
而能够组建这样的部队的人,必然有着特殊的经历。

胡琏出生在陕西华州,家中较为贫困,父母靠种地为生。待胡琏懂事起,父母就送他读私塾,无非是想让其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胡琏也十分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看重。

其实从小时候开始,胡琏的聪慧与幸运就有所显现,未来注定身份不凡。
从懂事起,胡琏就十分有主见,在看到受欺压的父母与邻里之后,他决定去参军。在他看来,如今这个世道,教书育人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唯有实力决定一切。

听闻广州地区的黄埔军校,胡琏决定前去报考,最后成为了黄埔四期的一员。
在黄埔军校中,胡琏的成绩十分优异,加上能言善辩,深受老蒋的重视。每当老蒋叫去谈话时,胡琏也是发挥自己的才能,话都说到老蒋的心坎上。

毕业后,胡琏便成为了关麟征的部下,不久之后有成了陈诚部队的一员。
当时陈诚部队可是老蒋的嫡系部队,在当时被称为“土木系”,深受老蒋的器重。
在部队中,胡琏的职位升的很快,从连长升为了营长,其后更是成为陈诚信任的人之一。

彼时的胡琏可以说是幸运无比,遇到了关麟征,成功加入了部队。又因为为陈诚解难,成功升职。他加入的还是土木系,注定成为老蒋的心腹,前途不可限量。
若是照这样下去,那他必然一路顺风,就连胡琏都这么想。

在之后的石碑保卫战中,他更是带领部队阻挡日军几天几夜,最后成功保住石碑,成为了一名军长。
一路鲜花锦簇,得来的是对老蒋的忠心以及欲望的膨胀。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老蒋撕毁协定,和平的假象被撕开,胡琏不得不听从老蒋的命令,与人民背道而驰。

和陈诚一样,胡琏是顽固的,既然忠心于老蒋,那一辈子都是他的手下。面对昔日的同学,胡琏可以说是毫不留情,带领着第十八军与我军对抗。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第18军多次阻挠我军的进攻,给我军造成损失。但胡琏注定不会成功,因为他即将迎来他一生的对手……

因为胡琏的打法过于奇怪,他的部队也成为我军时常警惕的存在。
就连毛主席都曾作出多次警告,让华野的部队提防胡琏,千万不能让其趁虚而入。

1946年,见国军始终没有进展,老蒋决定派遣大量兵力到苏北一带,想要破开我军的防御,为他们的下一步动作做准备。
此次行动由胡琏的整编第11师以及带之气的整编第69师执行,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感到苏北一带,想要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

只不过,粟裕、陈毅等人时刻关注了国军的动向。
当得知胡琏的部队向北部进发的时候,陈老总与粟裕二人便商量着将这两个军阻截,切断他们的退路。

在商议清楚作战方案,并经由中央同意之后,粟裕立马开始部署军队,派遣9纵进行打援,1纵作为主力,其他的部队进行配合。
全军迅速行动,埋伏在了预定的地点,等待国军的到来。

而胡琏、戴之奇等人还不知道自己的行动信息已经泄露,还在朝西安镇行动。双方的部队从两个方向出发,目的是想要完成合围之势。
只可惜,胡琏与戴之奇之间互相不信任。

戴之奇又因为立功心切,竟然不顾身边人的提醒,在行动时间上快了不是一星半点,结果率先迈入了我军的埋伏圈。
因为走的太快,整编第69师处于被割裂的状态,与胡琏、张灵甫等人的部队相距甚远。

粟裕便借此发动进攻,想要一举消灭戴之奇的部队。
当看到我军猛烈的攻势后,戴之奇顿时傻了眼,立马发电报向总部求救,希望能够派兵增员。而距离他们最近的就是胡琏的部队,戴之奇只好向胡琏求救。

而胡琏也早已收到整编第69师被围攻的消息,纠结救还是不救。
到最后为了自身安全着想,胡琏假意救援,其实并没有发动实际进攻,损失根本没有多少。
戴之奇见救援久久没到,多次催促胡琏。

而胡琏则表示自己突破不了我军的防御,已经在尽快增援了。戴之奇怎么听,都感觉这只是胡琏的托词。
直到最后,戴之奇部被全歼,胡琏的部队依旧被拦在外面,位置一动也没动。但此刻胡琏也没有放松,他感觉粟裕根本不会停手,而下一个目标就是他。

这是打仗多年得来的经验,再加上忌惮粟裕的能力,胡琏决定立即撤离,而他的这一撤离,直接就让华中与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对上。
胡琏顿时松了一口气,结果下一秒,当得知粟裕的行动后,他再次害怕不已。

得知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也步戴之奇部的后尘后,胡琏对粟裕的忌惮更深。
若是不必要,他肯定不愿意跟粟裕对上,但上天注定,粟裕是胡琏的劲敌。

此时华中野战军步步紧逼,而胡琏的整编第11师奉薛岳分命令来到南麻地区,只为与其他的部队相互配合,借此对抗我军。
来到南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防御工事。胡琏让士兵们建了里三层,外三层,将南麻建成了坚固的防御堡垒。

而粟裕得知南麻的情况之后,决定采取行动,对整编第11师下手。而这也是胡琏与粟裕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谁输谁赢就看谁坚持得更久!
之后华野派出三个纵队进攻,其他部队执行吸引敌人火力、打援的任务。行动开始后,华野保持着以往的冲进,想要在南麻再拿下一城。

我军火力全开,敌军的几处阵地根本挡不住,很快外围阵地沦陷,他们只能退回内城。胡琏见此焦急不已,一边指挥防御,一边向薛岳求助。
但是当时其他国军部队都有任务执行,根本没有时间救援。

真实原因其实就是谁也不愿意帮谁,或许在见到胡琏遭难时,还有幸灾乐祸的。
胡琏早就看透了其他人的本质,也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只能让士兵们顶住。此时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因为粟裕早已派遣华中阻断了退路。

其他的将领都在商量该不该投降,而胡琏望向前线阵地,不知道在想什么。
粟裕则时刻关注着前线的战报,生怕进攻计划被大乱。可能胡琏的运气还是在的,在华中即将攻下内城的时候,天降暴雨,彻底打乱了粟裕的计划。

因为雨势过大,导致道路变得极为泥泞,战士们行走异常艰难。而一些炮弹因为受潮,成为了哑炮,失去了效用。华中的士气因这场大雨消散了许多。
无奈之下,粟裕只能下令,让战士们进行休整,等待雨势减小。

而这一等就等了好几天,华中再次发起进攻,整编第11师开始进行强力反抗。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胡琏已经收到了薛岳他们的答复,马上就有部队进行救援,只要他们能够守住。

于是粟裕预想的突袭战变成了拉锯战,到最后敌军的救援部队来到,胡琏的部队突出了包围圈。粟裕对此次未能全歼整编第11师感到遗憾。
而胡琏在逃出来后又神气了,表示自己战无不胜,说粟裕也不过如此。

而实际上,他早已对与粟裕对战产生抗拒心理,他知道,若是正面对抗,他们根本赢不了。
但天不遂人愿,胡琏能够侥幸逃脱,而粟裕也能再一次进行追击,而这一次他又是否足够幸运?

再次跟粟裕对上,是在淮海战役中,当时黄维在双堆集陷入包围之中,而胡琏奉命带领部队前去解救,此时的他信心满满。
因为华中战场较多,兵力都比较紧缺,所以此次华中的兵力比国军少。

胡琏见状立马派遣部队想要在双堆集撕开一个口子,让黄维兵团突围出来。
结果虽然我军人数少,但士气一点都不弱,直接将胡琏的部队打退回去。不管他们进攻多少次,我军都能成功击退,还让敌军损失惨重。

到最后胡琏都傻眼了,再一次感受到了粟裕的厉害。而胡琏也遭到了老蒋的斥责,让其务必要将黄维救出来。
无奈之下,胡琏只好继续进攻,却与黄维一样陷入了我军的包围之中。

他们自顾不暇,只能选择自行突围,一切都靠运气。
在突围的过程中,胡琏靠着一辆坦克成功躲过我军的追捕,黄维却没有那么幸运了,直接被我军生擒。
胡琏走时信心满满,却再一次灰溜溜地逃走,而这一战也将胡琏的骄傲全部打碎,不再抱有幻想。

要说,在救黄维的时候,胡琏还存在与粟裕一较高下的想法,结果反击失败后,胡琏是想也不敢想,只想躲得远远的。
这之后国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老蒋匆匆逃往了宝岛,而胡琏则被派到金门,阻挡我军的深入。随后老蒋便将其调回了宝岛。

在宝岛,胡琏看似风光,心中却始终有一道坎。直到晚年临终前,他才敢吐露出来,那就是“土木不及一粟”。
可以说,粟裕将军是胡琏一生的噩梦,也是难以克服的对手。

胡琏的儿子曾说,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最不愿回忆的便是解放战争,从来没有提过粟裕的名字。
可见,粟裕将军给胡琏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而对于粟裕来说,胡琏是一个厉害的对手,粟裕曾表示:我的战术可以骗过所有人,但绝对骗不过胡琏。能获得粟裕将军如此评价,胡琏也是有些特殊能力的。
不过,胜利终究站在人民这一方,胡琏跟随老蒋与人民背道而驰,注定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
【1】国民党悍将胡琏,道客巴巴,2012年06月13日。
【2】粟裕与胡琏的战场争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0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