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结束,我军成功将敌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
然而,在一片欢欣鼓舞的氛围中,第九兵团上下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兵团司令宋时轮更是严厉地要求各部进行反思。

27军副军长詹大南早就憋了一肚子闷气,面对上级的批评,他直言不讳地说道,难道上级就没责任吗?
詹大南为何会这么说,第九兵团的气氛为何如此不同寻常呢?

1950年,正在南方整训部队的宋时轮,被中央的一纸急电召到了北京。
到了地方才知道,他被任命为了志愿军司令,不日就要入朝作战。

乍一听到这个命令,他还是有些惊讶的。因为彼时的第九兵团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解放宝岛。但迫于眼下的形势,这个计划只能推迟了。
毛主席在接见他时风趣地说,中央不会“遥控”他,派他去朝鲜是用人之长,他的任务是负责东线作战,对付美陆战第一师。

彼时在战场上,我军在西线有六个军的部队,而东线却只有42军的两个师。虽然东线这里不是第一战场,但位置同样很重要。
如果这里打得不好,美陆一师就有可能从东边进入主战场,对西线的志愿军形成双面夹击之势,所以九兵团的任务非常重要。

宋时轮收到命令后便立即返回通知各军,要求他们马上改变作战任务,做好战前准备。
27军的两位首长彭德清与詹大南也收到了命令。虽然推迟国内解放的进程有些可惜,但为了保卫国家的边疆,他们还是坚决地服从了上级的命令。

但没想到的是,他们入朝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
原本一开始中央留给他们的准备时间是三个月,方便他们进行换装,准备物资。
结果还没到半个月,因为敌情突然发生变化,中央又突然发来指令,要他们立即入朝。

然而,此时的第九兵团别说作战准备,就连15万人的棉衣都没有解决。
但军令如山,即使再困难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当看到九兵团先头部队穿着南方薄冬装来到火车站时,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当时就恼了:“这样去战场,怎么打仗,冻都冻僵了!”
责任心极强的他立即拿出了军区的所有库存,凑出了五万多件大衣、棉鞋,拦路发给了战士们。

但这点物资依旧是杯水车薪。战士们就这样瑟瑟发抖地奔赴了朝鲜战场。
结果,就在行军途中,27军突然收到了聂荣臻元帅的电话,要求他们立即改道,从安东方向入朝。
彭德清与詹大南都有些奇怪,他们不是要去东线吗?怎么要往西线的方向走了?

经过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就在前不久,敌人调了英军27旅北上,准备奇袭西线的志愿军。
由于我军已经无兵可派,彭老总便急忙致电中央,让九兵团27军赶往新义州阻拦英军,协助西线部队。
得知战情危急后,27军也不再耽搁,立即改变了行军路线,向安东赶去。

紧赶慢赶了两天后,部队好不容易抵达了江边,但就在这时,27军又收到了返回国内的命令。
一问才知道,第一次战役已经结束,英军也早在一天前不战而逃了。

脾气火爆的詹大南有些生气,但他也明白战场上这种突发状况不可避免,所以他又一刻不歇地带着部队赶了回去。
但就当他们走到中途时,情况再次发生了变化。

前线传来消息说,敌军开始在东线江界调遣重兵。情况危急,中央当即传令宋时轮,让他派一个军直接前往江界,迅速到长津湖地区防守。
宋司令来不及深思,随即命令刚归建的27军改道临江入朝,执行紧急任务。

就这样,随着战情的不断变化,上级的命令也一变再变。原本担任前卫军的27军变成了后卫,原本从辑安入朝的计划也改成了从临江入朝。
在经历了几次奔波后,彭德清与詹大南不免着急起来。

若是按照原计划行动,他们还是能够及时赶到柳潭里,接替42军进行防务工作的。
但现在整个部署都被打乱了,他们也不确定下一步作战计划究竟是什么。
就这样,全军在一种非常混乱的情况下入朝了。

为了抓紧时间,战士们甚至舍弃了一些粮食和棉装,准备轻装急行。
也正因为不了解朝鲜的气候有多寒冷,导致27军在入朝时便出现了大量的冻伤情况。
十几天后,27军终于抵达长津湖,并隐蔽待命于深浦里一带。

不久后兵团的作战命令便到达了:要求80师进攻新兴里和内洞峙,歼灭把守在这里的敌军一个营。而整场战役则交给80师师长张铚秀指挥。
张铚秀接到任务后也立即进行了缜密的侦察和部署。

结果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兵团部又突然传来命令,命张铚秀前往26军担任副军长。
原来是26军入朝前干部并未补足,军级干部只有军长和政委,不足以调动那么多部队,所以只能调张铚秀过去临时救场。

无奈之下,詹大南接替张铚秀,担任了80师师长的职务,并担负起了作战指挥任务。
但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张铚秀由于走得着急,只对詹大南匆匆交代了一下战役部署便离开了,敌人的情况也没来得及细说。
而詹大南还未仔细了解全师的情况时,战斗便打响了。

底下的团长纷纷过来请示该怎么打,詹大南只能无奈地说:“边侦察边打!”
结果,就是因为不了解敌人的情况,我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侦察失利,众人并不知道敌人已经从一个营增加到了一个团,以我军原本的部署根本难以应对。

众人便只能一边摸索一边调整作战部署,很多情报都是战士们拿牺牲换来的。
雪上加霜的是,在作战到中途时,80师三个团的电话线都出现了故障,詹大南的作战命令根本发布不出去。

再加上断粮、冬装不足等各种问题,等新兴里的战役打完后,80师已经减员六千多人,超过了整个战斗力的三分之二。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詹大南指挥部队成功将美七师的“北极熊团”歼灭在了后浦一带,创下了中朝军队的模范战例。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鏖战,长津湖战役正式结束。
然而战斗结束后,第九兵团的战士们却没有一点喜色,全军上下都沉浸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
实在是因为伤亡太大了,光是连以上的干部就牺牲了一百多人。

宋时轮看到伤亡统计报告后又急又怒,当即命令全军进行检讨。
一时之间,大家多日来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纷纷开始争执起来。
有连干部说道:几个连上去都打没了,团长在一边看着为什么不及时改变策略?

也有团干部开始说下级:侦察工作为什么不做到位,敌人明明是一个团,为什么通知他们是一个营?
而詹大南也没好到哪里去,他可以说是唯一熟知军部、师部以及团部各级的行动情况的人,他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上面安排的不妥。

于是他直言不讳地对兵团部进行了批评:仗打成这样,难道上级就没有责任吗?
作为最高指挥官,宋时轮自然也明白,一场战斗的失利,不是因为某个人或某支部队,所以他也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

面对下属的批评,他也并没有生气,而是虚心接受了大家的意见。
后来在撰写战斗经验总结报告时,第九兵团重点检讨了我方所存在的对敌人侦察不准、各部队联络不畅以及不善于利用地形等多个缺点。

但对于战绩和优点,他们却着墨不多。不得不说,先辈们这种自我批评的总结方式非常令人敬佩。
1952年9月,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当车行到鸭绿江边时,宋时轮让司机停车。他下车后便朝着长津湖的方向驻足良久。

随后他便郑重地脱下军帽,深深鞠了一躬。据警卫员回忆,将军在抬起头时已经泪流满面……
参考资料:
宋时轮:流着泪离开朝鲜战场的司令员,华夏经纬网,2021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