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叶帅前来探望在休养中的张爱萍,不过实际目的还是想要他回中央工作。但此次张爱萍态度坚决,以身体不适拒绝了。
叶帅看着饱经沧桑的张爱萍,不禁叹了一口气,之后便没有多说。

而在下一次见面时,二人谈论起国防建设的近况,说着说着,叶帅一脸忧愁地提起了一件事,结果张爱萍听后怒拍桌子:胡闹!我要继续出来工作!
到底是什么事情,居然让张爱萍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

谈起张爱萍,我们首先了解到他在空军建设方面,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飞跃。但实际上,他在我国国防建设以及导弹研究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便有张爱萍将军的影子。而张爱萍也被大家称呼为“两弹一星大管家”。

别看导弹事业发展如此迅速,实际上张爱萍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难题。
1960年,致力于空军与海军建设的张爱萍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
其后中央更是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交给了他。

接到这份任务的时候,张爱萍是一脸懵,他可没有系统学习过原子弹方面的知识,更是对这方面的工作一窍不通。因此,张爱萍直接就推拒了。
但在毛主席等人的劝说下,张爱萍决定迎难而上,既然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他可以学。

当初有关空军方面的知识,也是他一点一点学来的。
不管是在学院里学,还是从实践中学,张爱萍从招揽战士到空军训练,他都是亲力亲为。没有飞行设备,他只能向中央打报告,然后用简陋的设备训练。

也就是在刻苦的条件下,张爱萍训练出了一支强劲的空军部队,这支部队甚至还出现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打破了美军在空中的垄断。
而这次国防事业,张爱萍照样能够完成。

于是,在某天,正在研究所的朱光亚便见到了一身军装的张爱萍上将。如此位高权重的上将来见自己,朱光亚顿时紧张不已,生怕自己出什么错。
而张爱萍也不客气,直接表明来意,说是来拜他为师的,要向他学习原子弹方面的知识。

朱光亚被张爱萍的诚心所打动,便每天抽出时间来向他系统介绍原子弹。
有的时候,他还会让张爱萍亲自上手,去感受研究的意义。
而张爱萍也没有放不开,一旦遇到什么问题,便第一时间询问朱光亚,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不耻下问。

有的时候一遍学不会,他就多学几遍,直到将这件事弄懂。
在这段时间里,朱光亚也发现张爱萍看似严肃,但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随和的人。久而久之,二人之间的友谊逐渐加深。

而在朱光亚的引荐下,张爱萍还见到了钱三强、邓稼先、于敏等著名的科研工作者。
这些人在张爱萍的号召下,共同为“两弹一星”的研制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系统学习国防知识外,张爱萍还竭尽所能改善科学家们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定时为其准备营养食物,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

他还时不时询问他们缺不缺东西、住的习不习惯等,一天就到他们这里好几次。
要知道张爱萍也已经六十多岁了,即便这样,他也依旧为其操劳着。

所幸,众人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成功完成原子弹的研制。在原子弹成功爆炸的那一刻,张爱萍心中激动不已,随后他又继续投身于下一份工作。
随后张爱萍还致力于海上和空中原子弹的试验,让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更上一层楼。

在众人考虑导弹本身的时候,张爱萍想的更多,甚至提出了导弹部队的想法,这样才能有效震慑那些虎视眈眈的国家。
在张爱萍的提议下,导弹部队也在筹备中,若是筹备完成,必然又是一大助力。

不过,由于过于操劳,张爱萍的旧伤复发,再加上特殊原因,张爱萍不得不停下工作,专心于休养。
也是在这个时候,张爱萍也察觉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决定趁这个机会退休,将国防工作交给下一代的年轻人。
但事实证明,没有张爱萍将军还真不行。

于是在1974年,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宋时轮找到张爱萍,表示想让其回到军委工作。他甚至表示要让张爱萍来当院长,自己来当他的副手。
张爱萍却推辞了,表示自己身体还没好,不想继续工作了。

见张爱萍态度坚决,宋时轮也没有说什么,但心中还是希望张爱萍能够回来工作。
而三天后叶帅也前来探望张爱萍,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张爱萍颇为感动,只是说了身体正在好转中,让他们不用担心。

随后两人坐了下来,谈起了近期国防的工作。叶帅言辞诚恳,希望他能够到国防科委工作,毕竟现在国防事业急需人才,若是张爱萍回来,也能分担一部分工作。
张爱萍却有些顾虑,毕竟自己现在还要拄着拐杖行走,而科研工作可是要争分夺秒的,耽误工作就不太好了。

叶帅也没有多说什么,只希望他能够多考虑考虑。
但没有考虑多久,叶帅又与张爱萍见了面。
当时叶帅邀请他前来,张爱萍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看到他一脸愁容。随后张爱萍便问起原因。

叶帅只好表示,之前一颗卫星没有发射成功,仅仅因为一根导线没有接好。按理说这样的小问题不应该犯,但却因为疏忽大意出现了。
也正是因为这一根小小的导线,导致大家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张爱萍听后怒而拍桌:真是胡闹!这样怎么能工作好,我要出来工作,去国防科委工作。
听到这话,叶帅高兴不已,老将军终于要出山了,他可要好好做准备。
随后张爱萍便回到了导弹研究的工作岗位上,致力于导弹研究的工作。

张爱萍主抓小细节方面,一旦出错就批评,让这些研究部门养成一丝不苟、谨慎工作的行事态度,避免出现小差错导致大问题的情况。
即便好几年没有工作,张爱萍只用了几天的时间便适应了。

随后他便开始总结这些年来导弹事业的发展进程,研究到什么程度、之后该如何研究,他都一一列举。
张爱萍给出了一个详细的方向,科研工作者们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几个月后,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当初那个发射失败的卫星被重新发射,且成功运行,这是一次重大的进步。
但张爱萍从来没有骄傲过,也正如宋时轮所说的那样,张爱萍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各项荣耀加身的他,说放下就没有拿得起来过。

张爱萍在实施导弹计划之后,还提出了一系列军队改革的措施,从而让军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战争。
不仅如此,他还拖着高龄的身体视察部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训练意见。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张爱萍再一次察觉到自己的力不从心。虽然想要继续为国家工作,但若是再继续工作下去,只会成为拖累。
看着身边斗志昂扬的年轻人,张爱萍再一次向中央提出退休,并且想要推掉身上的一切职务,想要做一个闲云野鹤的老人。

在得知张爱萍的想法后,中央经过一番讨论后,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不过,除去国防部长、军委副秘书长外,他依旧担任着顾问委员会常委一职,这也是中央对张爱萍将军的优待。

不过,张爱萍却认为自己退了就是退了,即便担任这一职位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一旦要开会,张爱萍能推就推,直接请假,就是不参加会议。
即便是有人来请,张爱萍也是严词拒绝,甚至有的时候还发火:退就是退了,还顾什么问。

一段时间过后,中央也明白了张爱萍的意思,没有过多地打扰张爱萍。
而赋闲下来的张爱萍也终于能够有自己的时间,追求自己的生活。闲暇的时候,他最喜欢的就是写字,这样便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他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甚至还亲自去接孙子上下学。他就像普通百姓一样,过上了普通的生活,而这也是他所期望的。
不过,他也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状况,在探望老战友的同时,与他们闲聊国家近况,但更多的还是跟他们回忆战争年代的事情。

当然一些在职的将军来探望他,向他询问建议时,他也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至少张爱萍将军心中没有遗憾了,他亲眼见证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所作的每件事都问心无愧,一生都随心而动,这才是我们敬仰的张爱萍上将!
参考文献
【1】伯乐张爱萍,中红网,2011年03月17日。
【2】铁军人物:张爱萍军事思想与实践,中红网,2025年02月25日。
【3】“导弹将军”张爱萍:“我们不能没有打狗棍”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