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一些人把农民进城,说成是被逼无奈、背井离乡”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2-02 20:00:49

背井离乡?

还看了让人心酸!

你酸,人家走的农民心酸吗?人家现在住在有地暖的屋里其乐融融。

现在的农民出走已经不是吃不饱肚子,利用农闲时间,唱花鼓戏去逃荒、去要饭了;而是生活条件更好的城市。

很多的老人在农村住习惯了,喜欢清净,不愿意去城里生活,但他们冬季还是选择去城里过冬,因为农村的取暖条件太差了,虽然很多的家庭安上了天然气壁挂炉,但过苦日子过来的老年人舍不得开,而且农村的房子保温条件不好,烧气不少,花钱不少,室内温度并不理想,所以很多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病怕冷的老年人选择去城里过冬。

还说什么被逼无奈!

看看上图是视频中的镜头,轿车、囤放在院子外的玉米,说明什么?

是像旧社会饥寒交迫活不下去时,为活命闯关东,下南洋吗?

农村敢把玉米囤放在院子外、路边,这在六七十敢吗?

当然,那时也没有这么多的玉米!

农民每人平均就一亩三分地,而且现在机械化程度那么高,年轻不外出打工,留在村里干什么,无所事事,打麻将吗?

难道还像生产队时那样有活没活都在地里泡着消磨时间,才算是真正的农民吗?

包产到户的好处就是忙完地里的活,剩下的时间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可以随意安排、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六七十年代大集体,生产队搞了二十年,为什么农民的生活状况难以改变,咱暂且不说积极性问题,就是积极性高,人均耕地太少,人民公社生产队把农民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除了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的收入,其他都是资本主义尾巴不允许长,一发现就割掉,搞得再好也就是能吃饱肚子。

不信看看我们的邻国,八十年代比我们还先进,现在怎样,喝肉汤的目标还没有实现。

咱不知道拍视频的和那位评论者是不是农村人,还是离开农村的人,还是城里人路过。

反正我作为在农村长大后,离开农村的农家子弟,我对农民离开农村感到高兴,因为人往高处走!

农村资源少,年轻人要想有出息,要想发展多数要进城,因为城市发展的机会多。

为什么留在农村的年轻人不好找对象,因为大多数农村女孩子去城里就业找工作,如果男孩在村里,不出去,证明你是个没有能力,不思进取的人,你在农村种那几亩地,跟着你怎么会幸福,不能说女孩拜金,因为这种男孩根本就不是个勤快人。

农村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农村生活艰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没法发展自己,如果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且一年能像在外打工那样能挣几万块钱,我想大多数农家子弟还是乐意留在农村的。

一些人包括那个所谓的三农专家,说什么,原来每个村都有小学,现在很多小学取消了,逼着农民进城。

其实说这话是颠倒因果,说实话,没有那个农民原因让孩子待在农村,因为在农村没有就业的机会,人多地少,所以农民更重视孩子教育,希望首先通过考学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

不错!以前每个村都有所小学,但那是怎样的小学,我和同龄的同事交流过,教室几乎都是村里大家族的家庙、祠堂里,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都是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的复试班。

因为那时交通条件太差,七十年代自行车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大人在生产队出工劳动,根本没法接送孩子,所以村村办小学在当时是不得已。

再说,那时取消了高考,社员对孩子上学要求不高,给看着孩子,识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对教学质量要求不高,这样的教学条件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其实取消村办小学,主要是恢复高考以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高了,村里的小学招生难了。

农村的小学是逐渐减少,现在我们老家,一个乡镇还保留几所小学,一所小学覆盖六七个村的范围,乡镇驻地保留一所初中,并不像有的所谓专家说的,农村孩子没处上学。

公立的高中有三所,城里两所高中,距离县城二十公里还有一所高中,县第二中学。

至于农村少数发财的老板,愿意花钱买房在城里上学或者是上私立学校,那是他条件允许,并不是被逼无奈,再说这些可能是本身孩子学习不好,又想上重点中学的家庭,根本没有什么代表性。

不知这些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把农民追求美好生活说的这么悲惨不堪,难道把农民牢牢的拴在那可怜一亩三分地上才符合这些人心理。

起码现在出去的农民不是吃不饱饭!不知这些人对六七十年代,农民下东北、逃港怎么定义那算不算被逼无奈!

0 阅读:6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