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曾经的中国自给自足,现在的中国大量进口粮食”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1-03 04:16:01

看到一个网友在我的文章的评论区评论:“曾经的中国自给自足,现在的中国大量的进口粮食”。

我想这位网友说的“曾经的中国自给自足”,肯定是指的六七十年代,我也在评论区看到过不少这样的评论,我不知道这位网友的年龄和经历,我不知道这些人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你说六七十年代粮食自给自足,农民咱先不说,因为你可能是工人老大哥或者说高干子弟,但是那个时候城里人都是定量供应,都是有据可查的。

那时,机关、教师每月32斤,当兵的每人每月45斤,城镇居民每人每月30斤,学生、儿童按不同年龄段都有定量标准。

企业粮食定量标准高一点,特殊工种能达到每人月口粮51斤,一般操作岗位也能有45到47斤。

如果这些粮食放到现在肯定吃不了,因为现在副食多,肉蛋奶、蔬菜、水果占了食物的一大部分,,而那个时候,一般的市民吃的肉蛋奶和现在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说现在城市人口每人每月消费的肉、蛋、奶、油,如果折合成粮食,很多会超过六七十年代的粮食定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概念:一斤猪肉需要消耗至少四斤玉米,一斤牛肉八斤、一斤鸡蛋3斤。

六七十年代八亿人口,七亿农民,可以说当时只有占人口八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是勉强维持温饱,别提什么营养搭配,能够填饱肚子,但相对于农民来说已经是天堂般的生活了,旱涝保丰收,铁饭碗。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过得怎样的生活?

这位网友即使没有经历过,也应该通过网络有所了解吧!

“三年自然灾害”有多少农民,粮食的生产者,有过吃地瓜秧、玉米芯、地瓜秧磨成粉蒸的窝头的经历,不少农民“营养不良”了!

我们这些幸运的六零后,虽然躲过了那特殊的困难时期,但作为农家子弟,几乎从小都知道为父母分忧,捋榆钱、摘槐花、挖野菜、拾麦穗,不是像现在为的改善口味,而是粮食不够吃,为的填饱肚子。

农村男孩子爬瓜遛茄子、燎麦穗、焖地瓜、烧玉米的事几乎都干过,不是为的好玩,而是肚子饿,那时主食只能吃八成饱,靠喝粥糊弄饱肚子,不是吃饱是喝饱,十几岁的男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经常半晌就饿,到地里就四处找能吃的东西,我的小伙伴都吃过生茄子,而且还说很好吃,真的好吃吗?也许吧!

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剂!

那时农村的孩子哪有什么零食,孩子都盼着过二月二,因为可以吃上点炒黄豆、炒面蛋了。

平时饿了很多时候啃个生红薯,刚收获的地瓜,不甜、很哏,要到临近春节的时候,才变甜,鲜地瓜吃完了,开始吃地瓜干了,反正那是感觉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少不了地瓜或地瓜产品(地瓜干),一直持续到包产到户的前一年没有多大变化。

我的同龄人都戏称自己是吃地瓜长大的一代,很多人都吃地瓜吃伤了,包产到户以后,从此再不吃地瓜,不论是蒸的还是烤的,其实说实话,并不是地瓜不好吃,关键是心里有阴影,那就是吃地瓜“烧心”,看见地瓜胃里就泛酸水。

小时候,说谁家生活好,就说人家家里顿顿吃“黄金塔”(春玉面窝头),那时最大的奢望就是玉米面窝头能敞开肚皮吃,顿顿吃白面馒头想都不敢想,那时不过年不过节、家里不来亲戚,谁舍得吃白面。

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是一年大年初一拜年,看见一位长辈,吃的水饺都是掺了地瓜面的,颜色很深。

北方人最在乎的就是大年三十和初一这两顿饭,初一的饺子都不是净面的,可见日子多么艰难!

这就是网友所说的那时粮食能够自足!

现在一些人生活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社会,自己不努力,不找自己的原因,看到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心里不平衡,就把气撒在改革开放上,拿土地撂荒,粮食进口来质疑国家的包产到户政策,还装扮成一副忧国忧民,为民族国家未来着想的模样来掩饰自己的。。。说什么成功的人都是不择手段,钱都不是好来的,好像自己穷,不成功是因为人格多么高尚似的!

还不好意思说自己,拿农业、农民做借口,可笑!

0 阅读:5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