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一个坑,回顾中国空军75年的发展历史。
本文是第一篇,讲述我军从抗战时期开始积蓄航空力量,直到朝鲜战争登上世界舞台。
虽然红军时期有了这架缴获的列宁号飞机,但也只是缴获了一架飞机,并不具备建立航空力量的条件1.老航校创业史大家都知道,中国空军是1949年11月11日成军的。不过,队伍的建设却比这早很多年。早在1926年,我军就派遣了王弼和常乾坤前往苏联学习航空。1938年学成回国,成为八路军“新疆航空队”的教员。这个“新疆航空队”,是八路军在1937年基于西路军残存的队伍建立的。当时利用新疆军阀盛世才和苏联的关系,八路军与盛世才达成协议,由盛世才负责为八路军培养一批掌握汽车、坦克、装甲车、火炮、无线电、航空等技术的队伍。学习航空的有43人,组成了一支“新疆航空队”,其中25人进入飞行班,18人进入机械班,。
抗战结束后,43人中有31人返回延安。
这31人在日后航校的创建以及空军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走出了8个将军、4所航校校长。
回到延安的航空队员合影1945年10月,一支中日混成的“沈阳航空队”在沈阳成立。这支队伍里,除了我军派往东北创建航校的干部和战士,还有一支被俘虏的日军。这支日军是原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的,领头的叫林弥一郎,少佐军衔。这批日军有300多人,除了飞行员,还有地勤技术人员。经过八路军的争取,林弥一郎同意率队加入八路军,协助创办航校和航空力量。1946年1月1日,“沈阳航空队”在通化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朱瑞兼任总队长,副总队长包括常乾坤、林弥一郎等人。另外,林弥一郎还兼任教导队长。
在这批队伍里,还有后来如雷贯耳的张积慧、林虎等人。但是,这些人当下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捡零件。
航空队的飞机不是买来的,也不是缴获的,而是这些干部和战士在东北大地上到处搜罗来的。主要关东军撤退时没带走的飞机(也基本都被破坏了),以及相关的零部件。哪怕只是一个轮胎、一块飞机上的板子,都会收集起来。
开局一双手,装备全靠捡。
随着队伍越来越大,收集到的飞机也越来越多(40来架,但不是全部能飞),成立航校的条件也慢慢具备了。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常乾坤担任首任校长,林弥一郎任校参议兼主任教官。这就是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也被称为“东北老航校”。人民空军的第一批干部、飞行员,基本都是这所航校出来的。所以,“东北老航校”被称为“人民空军的摇篮”。
骡子拉飞机,农业生产工具和工业高端产品在艰苦的条件下有了合作机会学校是有了,但是条件依旧艰难。没有合适的飞机,更缺少质量可靠的飞机。因为航校的飞机基本都是各种拼凑起来的,故障很多。当年6月,先后就有两名教员(吉翔、蔡云翔)在事故中牺牲。这对极度缺乏人才的老航校来说,是惨痛的损失。这期间,因为缺少航空汽油,还想出了用高浓度酒精代替的土办法。更不利的是,因为东北战局不稳,老航校数次搬迁。先是从通化搬到牡丹江,又从牡丹江搬往东安。这么到处折腾,显然是不利于航校稳定运作的。
尤其是到了东安后,在大连购买的器材必须借道朝鲜才能运过去,因为要避开国民党占领的区域。不过,在东安之后老航校稳定运作了三年,各项工作走向了正规。尤其是逐步完善了飞行规则、机务规则,确保了这期间再也没出现过机毁人亡的惨痛事故。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的加入,老航校的实力也一步步壮大。1948年1月,老航校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1949年5月,老航校再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正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这艰难的3年时间里,老航校培养了126名飞行员、322名机务人员,以及其他岗位的技术人员。这些人,是人民空军的种子。
老航校培养的学员数量2.建军,来自苏联的援助
1949年8月15日,我军第一支飞行部队——南苑飞行队,在北京南苑机场正式组建。飞行队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很多都来自老航校
这支飞行队编有2个歼击机中队(当时还叫驱逐机)、1个轰炸机/运输中队。主要飞机有P-51“野马”歼击机、“蚊式”轰炸机、C-47运输机等,基本都是国民党空军起义投诚过来的。
10月1日,南苑飞行队参加了开国大典,接受检阅。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东交民巷14号成立。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肖华为政治委员。建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办航校。在苏联的帮助下,空军在10月就建立起了6所航校,其中:第1航校(轰炸机航校)在哈尔滨,校长是刘善本(国民党起义人员);第2航校(轰炸机航校)在长春,校长是刘风(原东北老航校教育长);第3航校(歼击机航校)在锦州,校长是陈熙(原新疆航空队学员、原东北老航校第2大队大队长);第4航校(歼击机航校)在沈阳,校长是吕黎平(原新疆航空队学员、东北老航校训练处长);第5航校(歼击机航校)在济南,校长是方子翼(原新疆航空队学员、东北老航校飞行科长);第6航(歼击机航校)在北京南苑,校长是安志敏(原东北老航校第1大队副大队长)6所航校在1949年12月1日同时开学。12月20日,又在牡丹江以老航校留守人员为基础,建立第7航校。7所航校的骨干基本来自老航校,统一在苏联来华专家的指导下,接受体系化、专业化、正规化的教导。此时,距离他们走向战场,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
航校的教官和专家大部分来自苏联,教学器材自然是从苏联购买的。办校初期,航校接收的都是螺旋桨飞机,比如雅克-18初教机、雅克-11中教机、乌拉-7/9歼击教练机和拉-9歼击机等。虽然这时候苏联已经有了喷气式歼击机,但是这种简单的螺旋桨飞机更适合基础薄弱的中国学员和条件简单的中国空军。在苏联教官和专家的严格指导下,我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培养了一批具备驾驶苏系螺旋桨飞机的飞行员。当然,也是因为这些学员之前已经有几年老航校的基础。所以,1950年5月9日,军委批准成立空军第一支作战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之所以不是第1旅而是第4旅,是为了致敬在井冈山时期我军创建的第一支红军部队红4军。至于叫混成旅,是因为这个旅包括了2个歼击机团(当时还叫驱逐机,装备拉-9)、1个轰炸机团(装备图-2)和1个强击机团(当时还叫冲击机,装备伊尔-10)。搞这个混搭的编制,是为了对标当时来华援助的苏联空军巴基斯基混成集团军。这个集团军当时就是混编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混成第4旅搞同样的混编是为了更好的与苏军对接,一对一教学。第4混成旅下辖的几个单位都在华东地区,是为华东地区的防空和将来解放台湾做准备的。但是朝鲜战争爆发,改变了他们的任务。
早期装备的拉-9歼击机7月25日,第4混成旅10团从徐州前往上海,在苏军的指导下改装米格-15(原来装备的拉-9留在徐州)。10月17日,10团在上海接收苏军移交的38架米格-15,成为空军第一个喷气式歼击机团。10月27日,10团的大部队随第4混成旅北上辽阳(另一个歼击机11团留在上海)。10月28日,第4混成旅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驱逐旅。1950年10月31日,空军再次调整番号命名规则,第4驱逐旅改名为空4师(下辖10团和12团),师长就是方子翼。同时成立的,还有空3师(下辖7团和9团)。这两个师是空军第1批建立的歼击机部队,在后来的战争中表现极为出色,至今仍是中国空军的王牌。
因为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胜利,苏联终于认可了志愿军的战斗力。于是斯大林下令12个空军师来到中国,全面负责东北、华东地区的防空。并且,还要一对一负责指导中国空军新成立的部队。在苏军的指导下,中国空军快速组建了第2批部队。11月20日,空6师成立(歼击机部队,辖16团和18团),一开始装备的是米格-9,1951年7月换装米格-15。不过该师的底子薄弱,一直到1951年2月才开始飞行训练。11月25日,空2师成立(歼击机部队,辖4团和6团)。4团是以留在上海的第4混成旅11团组建的,装备拉-11。其飞行员以老航校学院和国民党起义人员为主,底子很好。而6团则以空军第5航校1期表现优秀的学员为主,且一步到位换装了米格-15。11月27日,空8师成立(轰炸机部队,辖22团和24团)。该师装备图-2轰炸机,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执行了轰炸大和岛的任务(2次)。12月5日,空5师成立(强击机部队,辖13团和15团)。13团就是第4混成旅的13团,15团的飞行员全部来自第7航校(就是在牡丹江建立的那所,教员也都是老航校的人)。所以这个师的底子也不错,装备的是伊尔-10强击机。12月20日,空9师成立(歼击机部队,辖25团和27团)。该师底子也一般,没有太多老航校的人,所以一直到1951年4月才开始飞行训练(早期装备拉-9,朝鲜战争结束后才换装米格-15)。1951年1月20日,空-10师成立(轰炸机部队,辖28团和30团)。28团就是第4混成旅的12团,所以该师的基础也不错。和空-8师一样,空-10师装备的也是图-2,并且也执行了轰炸大和岛的任务(1次).
短短2个月,组建了6个师,速度还是很快的。
注意上述各师的的编制,下属的团番号中间都空了一个(比如2师没有5团,3师没有8团)。
按照编制表,每个师都是3个团的。因为缺少飞机和飞行员,所以每个师暂时只能组建2个团。于是就把中间的那个团番号给空了,待到战后补上。
部队建起来了,能不能打仗又是另外一回事。
3.出战,血与火的较量底子最好的空4师10团率先出战。1950年12月21日,空4师10团28大队10架米格-15进驻安东浪头机场。说是底子好,其实也只是相对兄弟部队而言。10团是在7月底才开始改装米格-15,10月份才完成全部训练。飞喷气式飞机的时间不过十几个小时,跟强敌相差甚远。相信大家都听过志愿军空军很多英雄战例,李汉、王海、刘钰堤、张积慧、韩德彩,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他们的战绩也永载中国空军的史册。本文不打算重复这些光辉事迹,反而是要讲一些“败走麦城”的事。这些渗透着血泪的战例,或许更能让你明白,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有了米格-15,最多是让中国空军在武器比拼上不会吃亏。但是要发挥武器的作用,还得靠人。首次轮战的10团28大队在头两个月的几次战斗中,倒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虽也有损失,但是交换比略占优势。但是,2月3日前来接替10团参与轮战的12团,就没10团的那么顺利的开局了。
2月10日,12团首次战斗出动,就有一架米格-15因为迷航坠毁,飞行员牺牲。
2月11日,又发生一起更严重的事故。4架米格-15在起飞时,有两机相撞,一架迷航。3架飞机全部坠毁,3名飞行员牺牲。
短短2天,一仗未打就损失了一个中队。第一次轮战的12团严重受挫,证明这支部队确实没有达到上战场的水平。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12团被调离一线,到后方重新整训,等待时机。在参战初期,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做了分工。当遇到美军大规模轰炸机群时,由苏联空军对付护航的F-86,志愿军空军去攻击较为笨重的F-80、F-84战斗轰炸机,甚至是B-29这样的战略轰炸机。捡最大的打,早在朝鲜上空就被我们实践过了。客观来说,这类轰炸机虽然不够灵活,但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菜。因为轰炸机有完善的自卫火力网,加上美国飞行员高超的编队技术,米格-15进攻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大风险。1951年7月5日,12团再次入驻浪头机场,进行第二次轮战。然而,7月9日,12团团长赵大海在带领8架米格-15攻击B-29机群时,被B-29的机枪击中,壮烈牺牲。这是朝鲜空战中,志愿军空军牺牲的第一位团级指挥员(1953年5月12团又损失一名团长陈亮)。两次轮战,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损失惨重。12团的心态受到影响,再次被调往后方休整。
不过,在9月份重返战场后,10团和12团表现越来越好。先后击落击伤敌机30架,自身被击落击伤19架,交换比还不错。而且还首次击落了F-86,开创了先河。空4师这段时间的战斗,为后续前来轮换的兄弟部队争取到了足够的训练时间。1951年10月20日,空3师首次参加论战。此时空3师已经在米格-15上飞了68个小时(空4师当初是13个小时),情况要好很多。再加上兄弟部队传授的经验,空3师在第一次86天的轮换中,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64架的成绩,得到毛主席的亲笔题词祝贺。
向空3师祝贺经过充分的实战锻炼后,空3师和空4师进步很大。不仅可以脱离苏军的掩护,独立升空作战,甚至还能带新人了。从1950年11月开始,空2师、空6师、空15师、空18师等新组建的歼击机部队陆续前往东北,在空3师和空4师的带领下,参与轮战。这又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前辈们犯过的错,在新人身上继续出现了。比如,1952年8月9日,空17师51团的8架米格-15遭遇4架完成轰炸后返航的“海怒”舰载战斗机。“海怒”是二战时期的螺旋桨飞机,速度慢,理论上不是喷气机的对手。然而年轻的米格机们,没有去发挥自身的速度和能量优势,反而打开减速板,跟敌机玩起了狗斗转圈圈。要知道速度慢的飞机有一个优势,那就转弯半径很小。玩转圈的话,米格-15绕不过“海怒”的。这次战斗的结果是1架米格-15被击落,飞行员牺牲,4架“海怒”全身而退。
朝鲜战争中后期,美军大批参加过二战的老飞行员陆续回归部队参战。再加上越来越多的F-86投入战场,志愿军空军这边别说是新手,有新经验的老飞行员都感到吃力了。1952年2月10日,空4师的张积慧和僚机单志玉,在随大机群活动时因为协作失误,脱离了编队。随后,俩人遭遇8架F-86组成的猎航小组。此战张积慧击落了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和其僚机,但是自身和单志玉也被击落,单志玉牺牲。而且,在当天的空战中,志愿军空军还有另外3架米格-15被击落,双方损失2:5。
F-86和米格-15算是一对宿命冤家了上面提到的失败战例,都是志愿军空军与强敌之间实力差距的缩影。但是,这些失败没有让这支英雄的军队退缩。这支军队最擅长的,就是在战争中成长。
相信大家都听过朝鲜空战中,志愿军空军发明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这个战术的核心就是在一个空域内,至少在2个高度配置多个4机小编队,从而组成一个大纵深的队形。
这个编队会按照统一的作战意图,以长机为核心,在目视或者无线联系的范围内,保持在一个空域协同作战。
简单来说,这就是空中3D版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那进一步思考一下,以前陆军为什么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呢?那不就是因为火力强度不够,所以只能集中多个单位,把火力集中起来使用,才能对敌人形成优势。反映到朝鲜空战战场,就是志愿军空军的飞行员技术、指挥员的水平都弱于敌人,于是必须在战术上想办法。当时美军特别喜欢用一种“流动四机”的战术,简单来说就是组成两个双机编队,间隔几公里,并且有两三公里的高度差。其中一个双机编队作为诱饵,吸引我方米格机上钩。另外一个双机编队就趁机绕后,打黑枪。基于实际情况,还可以用多个“流动四机”,组成更大的编队。再加上美国空军飞行员娴熟的编队技术、指挥水平,这种战术让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都吃过很多亏。张积慧和僚机单志玉被击落那次,就是遇到了类似的战术。吃了亏的志愿军空军,经过反复总结,推出了这个“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既然你玩诱饵+打黑枪的战术,那我就玩多层次+多编队战术。充分利用米格-15善于爬升和俯冲的优点,打乱美军编队之间的联系,顾此失彼,从而各个击破。这个战术除了让志愿军空军后来在战场上表现更加灵活,更说明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空战战术,站在了跟美军同一起跑线上。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国空军是高起点,不光是有最先进的米格-15歼击机,还有最适合喷气式时代的空战战法。
经过不断淬火,一个个王海大队成长了起来比较遗憾的事,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的表现基本都局限在天上。受制于各种原因(比如机场建设、停战谈判等),志愿军空军始终没能深入朝鲜境内,支援一线地面部队的战斗。甚至在1951年7月,志愿军空军就已经组建了冲击机指挥所,计划协调指挥空5师(强击机师)、空9师(歼击机师)进驻朝鲜,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但是,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得到实施。1951年11月那三次轰炸大和岛,是志愿军空军仅有的对地攻击。参战部队是空8师和空10师,由空2师提供掩护。
但是强击机部队没能出动,确实是个很大的遗憾。这也导致中国空军至今缺少CAS(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实战经验。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两年多的战争,年轻的中国空军表现出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明知对手很强,也毅然登机、起飞、迎战。这就是这支军队自成立以来的精神,这军队就是靠着这股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
此时的中国空军,是一支经历了战火锻炼的雄鹰。再加上手握米格-15、米格-15比斯等装备,中国空军已然是亚洲最强的空中力量,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排名前列的。
可谁又能想到,这一鸣惊人的成功,是从捡零件开始的。
艰难的创业,换来了极高的起点!
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