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从三国曹魏开始,一直到南北朝隋朝统一,这段时间充斥着战乱和国土分裂,朝代更替频繁。士人阶层身处于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面对现实的绝望,他们寻求各种精神寄托,有不少士人转而追求艺术的创作、鉴赏和品评等活动,出现了很多名流雅士,他们以豁达的性情和飞扬的文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美谈。
200多年后,南朝宋明帝刘彧的皇宫画苑里,出现了一位妙笔丹青的画家。他虽然画功了得,常在皇帝左右侍奉,但地位低微,不被士人主导的文化圈认同。他,就是南朝画圣陆探微。
陆探微的出生年月不见详载,约卒于公元485年,吴县(今苏州)人。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在中国画史上留下了七十多件画作,题材十分广泛。后人将他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尊其为中国最早的画圣。然而,这些殊荣,在他活着的时候是没有享受到的。
所谓“上品上”,是南朝齐的艺术理论家谢赫在其著述《古画六品录》中,将27位画家分为第一品至第六品,这个理论逐渐成为后世整个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上品上”是谢赫给予陆探微的一个极高的评价。
另外,在《南史》关于陆探微的记载,也仅有两段,还都是关于高官或皇帝命其画像的事情,涉及而已,并非正面记载。这似乎可以说明,陆探微既无官职封号,也非出生世家的名士。一个微不足道的画工,是不值得史官为其浪费笔墨的。
相较而言,与陆探微齐名的另一位大画家东晋顾恺之却不乏记载。顾恺之博学多才,画艺高超,又擅长清谈玄学,终日周旋于上流社会的权臣贵族间,与当时的权贵桓温、殷仲堪、桓玄交往甚多,史书对此多有记载。这可以反衬出陆探微在那个时代和社会中的基本生存状态。
两者最大差别在于顾恺之始终处于社会与文化的中心,而陆探微则在边缘,无论是官场,还是士人阶层主导的文化圈,对陆探微都没有认同。陆探微真的人如其名,不过是一个技艺高妙的卑微画工。
然而,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终究是以其艺术本身来展现价值与意义的。
陆探微擅肖像、人物;兼工蝉雀、马匹、木屋,亦写山水草木。其笔迹劲利,如锥如刀。谢赫对陆探微的绘画给予了至高的赞誉,称其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即能穷尽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达到上乘的理想境界,而非限于表面的描摹刻画。所以将陆探微置于上品之上,为第一品第一人。此外,他通过对草书连贯一气的行笔运势特点的敏锐把握和巧思妙琢,将它引入绘画领域,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一笔画”法。
遗憾的是,陆探微没有一幅绘画真迹留存至今。现存作品中,与陆探微关系最大的应该是江苏南京及丹阳地区发现的墓葬镶拼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该砖画共四幅,风格类似,系据同一母本制作。画中八人均取坐势,气质神情各不相同,但都具备形象清瘦、削肩细腰、宽衣博带的外形特征,且行笔流利,线条绵密紧劲,与陆氏画风十分相似。
值得欣慰的是,他的画风对后人影响极大。后人怀着无比虔诚景仰之心,以文字细加描述,从而使我们仍可窥见陆画面貌的基本特征。
陆探微虽地位低微,但在艺术上的成就斐然,故后世把他和顾恺之并称“顾陆”,尊其为“画圣”,并与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