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黑花毁于战火这处古窑在瓷器上演绎了国画的水墨意境

泽霖文史 2024-03-29 09:48:19

在河南禹州西北部,有一个名为“扒村”的地方。它从唐宋时期开始,就已成了烧造瓷器和冶铁的重镇。扒村有一处著名的古窑场遗址,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扒村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风采和重要地位。

扒村窑牡丹纹枕

上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先生来到扒村考察,对扒村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扒村窑是古代一种艺术价值极高的瓷种,其艺术水准和影响在当时并不逊色于其它瓷种。

扒村窑白地黑花折沿盆

扒村窑创烧于唐代,延烧至北宋,在金代达到鼎盛,随后在元代早期走向衰落。扒村窑作为我国宋元时期北方的一座重要民间窑场,它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黑瓷、白瓷、红绿彩瓷等产品,都堪称同时代陶瓷的佼佼者。

扒村窑白地黑花鱼藻纹盆

扒村陶瓷生产的盛况在元代张克己所撰“柏灵翁庙碑”的碑文中可见一斑。据碑文讲述,当时在扒村从事陶瓷生产的人极多,这里生产的瓷器与别处相比,堪称出类拔萃。很多远方的客商竞相来这里进货,几乎每天都有很多车马来装载瓷器,被贩卖到各地的扒村瓷器不计其数。

1232年,“三峰山之战”爆发,蒙古铁骑与女真军团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大决战,蒙古人吹响了灭金的号角。因为毗邻战场,扒村窑遭到战火的波及,瓷户逃散殆尽,从此衰落下去。

三峰山之战

在扒村窑生产的陶瓷中,以白地黑花瓷最为驰名。白地黑花,也叫白釉铁绘,是一种利用“化妆土”和铁元素成色的艺术。化妆土是涂在瓷胎表面的一种比胎质更细腻的泥浆,有白、红、灰等色,也称为“陶衣”。白地黑花的基本工艺就是在给瓷胎施完白色化妆土以后,在上面进行彩绘,然后在彩绘上罩一层透明釉,再入窑烧造。

这类瓷器产品,十分容易与当时另一知名民窑磁州窑的同类型产品相混淆。很多学者也一度认为,凡是白地黑花均是磁州窑所产。实际上,这种类型的瓷器,应该是当时的一种流行趋势。各家窑场总会选择在市场上普遍受欢迎的产品纳入到自己的生产序列。

扒村窑的白地黑花产品,纹饰题材多样,有动物类、人物类、风景类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婴戏纹”,内容主要是一些生动活泼的孩童,象征着多子多福。此外,各种鱼类也是常见的纹饰,象征着“年年有余”。

工匠们将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和美好寓意,表现在器物的主体部位,题材生动,线条流畅,色彩对比强烈,充满人间烟火气,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同时也成就了扒村窑的特有格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方国锦等陶瓷专家先后对扒村瓷窑遗址进行了考察,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63年,扒村窑址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扒村瓷窑遗址被国家正式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