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沁入中国人灵魂的文化符号

泽霖文史 2024-04-03 08:06:17

梅花,以其绚烂的色彩、醉人的芳香、婀娜多姿的风采,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们的喜爱。人们赋予了梅花许多美好的称谓,有的称其为“雪中高士”,有的将其与兰、菊、竹并称为“四君子”,还有的将其与松、竹并誉为“岁寒三友”。种梅、赏梅、画梅、咏梅,已成为文人雅士们的一种独特喜好。

红梅

梅子本味 深沉蕴藉

在秦代以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不是梅花,而是梅子。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先民就已经知道可以用梅子来调味了。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中就曾发现过梅核。此外,在安阳出土的商代铜鼎中,也发现了已经炭化的梅核。在殷墟西区M284墓中,随葬的一铜鼎内仍存留着一颗梅核。这些都证明了梅子与当时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自古人们就已会用梅子作为调味品

在味精这种调味品尚未出现的年代里,盐和梅子是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调味品。《左传》中提到梅子可以用来调和鼎鼐、制作羹汤。梅子主要是因其酸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才有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古籍中记载的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在被贾政暴打一顿之后,心中念念不忘的只有乌梅汤。

调鼎之道,尽在五味调和。作为调料的梅子之酸,和醋却有不同。醋加热后容易挥发分解,且本味较为单薄直接,多起到去腥添香的辅佐之效。而梅子本味深沉蕴藉,一旦入于菜肴,能使相与攻伐冲撞的食材尽折锋芒,如同百川归海,和为大同,便于烹出醇厚的至味。

梅之风姿 灼灼其华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初修建上林苑时,各地方主官纷纷献上各种名贵的果树和梅花,其中包括朱梅、胭脂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等。当时的梅花种类包括江梅和宫粉两型。西汉末年,扬雄的《蜀都赋》中提到了樱花和梅花,表明约两千年前,梅花已被作为园林树木用于绿化。这也表明了古人的审美品味偏向于清幽雅淡。

历史上风靡一时的梅花妆

到了南北朝时期,梅花开始以花朵闻名天下,并被广泛种植。《金陵志》中记载了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含章殿的屋檐下睡觉时,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无法拂去,于是被称为“梅花妆”,宫女们纷纷效仿。这表明人们对梅花的审美已经细致到单纯的花瓣上,并将其与普通的妆容联系起来,增添了十分娇媚的感觉,足以看出梅花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

隋唐至五代时期,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大诗人的诗歌广为流传,从此一枝梅影深入人心。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在大雄宝殿右侧的梅亭手植了一棵梅树。如今,每年春天都会繁花满树。那一脉馨香,流转千载,经久不散。

赠梅之礼 风雅古今

据汉代《说苑》记载,春秋时期越国使节出使梁国,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向梁王问候致意。大概当时中原一带梅花尚属稀有,所以会千里迢迢带去作为礼物,亦可见越人之风雅。

古人以梅赠友,风雅而浪漫。

南朝诗人陆凯行走于横浦驿梅岭之时,忽然思念起长安的好友范晔,便折下一枝梅,托驿使送去,并附纸赠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陆凯通过折梅寄情的方式传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关怀,也彰显了他浪漫与风雅。

梅影绰绰 墨色生香

梅的独特魅力,使它很早就成为画家笔下的钟爱题材。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南朝梁代张僧繇画有《咏梅图》,这或许是画史上关于梅花的最早记录。到了北宋,擅画梅花的画家愈见增多,技巧也愈发多样而成熟。于是,画梅的图谱和专著也相继出现了。

梅花诗意图(局部) 岩叟

其中,被认为是墨梅开创者的华光和尚仲仁所著的《华光梅谱》影响最大。从其弟子扬无咎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墨梅一宗初创时的风范。扬无咎是位在野文人,其为人一如笔下梅花般孤高清介。扬无咎诗笔亦清新不俗,其绘画理论如“木清而花瘦,梢嫩而花肥。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疏蕊疏”等更是启发了元末的王冕等画家。

进入元代后,高洁的梅花便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表征。因此,水墨花卉一路比宋代更加脱略形骸、自由奔逸。元末王冕墨梅画的出现,以及他被世人称颂的“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人品与画品的高度统一,预示着此类题材进入了更加纯粹的托物言志时代。

王冕出身农家,由于他轻功名而斥权贵,为了画梅,他在九旦山植梅千株,下笔俱为水墨,洋洋洒洒,密密匝匝,“墨渍”、“圈瓣”画法皆有,以“圈瓣”法为多。其《墨梅图》沿用祖师华光仲仁的墨渍法,淡墨点花瓣,趁笔墨未干之时用浓墨渍瓣尖与花萼,再以浓墨点蕊,正侧偃仰,暗香浮动。只见枝头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犹如万斛玉珠撒落于银枝之上。笔下枝多花繁却不失满纸清气,是王冕墨梅画的过人之处。清代扬州八怪中的罗聘、汪士慎、金冬心梅花作品中的千花万蕊,无不受其影响。

梅魂清雅 化入诗行

根据《诗经·召南》里的记载,最初梅在古代诗歌中是美丽爱情和美丽青春的象征。王安石的《梅花》一诗,赞咏了梅凌寒傲霜、清高出尘的风骨,也是自古以来文人最欣赏、追求的风骨。宋词里有词牌“一剪梅”,很多人填过词。比如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梅花成为女词人笔下自己青春流逝和闲愁的象征。爱国大诗人陆游,也写过关于梅花的名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梅影入诗,传颂千年。

当然,最为深入人心的描写梅花的句子,还是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位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可谓是爱梅爱到极致的文人,有“梅妻鹤子”之说。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诗。

梅名入器 姿幽韵逸

自唐宋代以来,梅花的印记也开始逐渐遍布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比如梅瓶。《长物志》云:“古铜壶、龙泉、均州瓶有极高大二三尺者,别无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正因为用来插了梅花枝,被梅花情结浓厚的文人改称“梅瓶”。即使瓶口上没有插花,它耸肩而立的安静模样,如同冰清玉洁的美人,散发着梅花般的幽姿逸韵。

北宋钧窑月白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还有一种更为广泛的说法是,梅瓶是一种用来盛酒的瓶子,也称为“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