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前身边没了2个顶级谋士,若还在,托孤轮不到诸葛亮李严

鲜衣怒马讲文史 2025-04-27 15:04:57

刘备在临终交代后事时,身边已经失去了两位超级智囊。要是他们还在的话,刘备托孤的人选可能就不会是诸葛亮和李严了。

看看正式的历史记录,你会发现李严这家伙是刘备在公元222年特别提拔的智囊。《三国志》里头写着呢:章武二年的时候,刘备把李严叫到永安宫,直接给了他尚书令的官位。在这之前,李严也就是个犍为郡的太守,军职嘛,就是兴业将军、辅汉将军这些小角色。说白了,刘备在白帝城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李严,还提拔他做副手,这肯定是刘备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蜀汉那时候局面挺乱,刘备的手下、刘璋的手下,还有益州当地的官员,都在益州这块地方抢地盘争饭碗。想让蜀汉稳定下来,诸葛亮肯定是得挑大梁。但刘备也担心诸葛亮以后权力太大,得找个副手来制衡他。其实,刘备快不行的时候,已经没了两个特别厉害的谋士,他们比李严还合适,一个是黄权,另一个是刘巴。

刘备的新打算:重用诸葛亮和刘巴刘备有个新策略,那就是要重用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则是刘巴。说起诸葛亮,那可是刘备的得力助手,智勇双全,为刘备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刘备对他那是相当的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去办,而诸葛亮也总是能不负所望,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至于刘巴,虽然名气可能没有诸葛亮那么大,但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财务方面很有一套,能帮刘备打理好钱财,让刘备的军队有足够的粮草和军饷。所以,刘备的这个新打算,简单来说,就是要让诸葛亮继续发挥他的智谋,为他的大业出谋划策;同时,也要让刘巴在后方稳住阵脚,确保他的军队能够持续作战。这样一来,刘备觉得自己的胜算就更大了。

《三国志》里头说了这么件事:在建安二十四年那会儿,刘备成了汉中王,刘巴呢,就当上了尚书,后来还接了法正的班,做了尚书令。说起来,公元220年法正一走,就是刘巴顶上了尚书令的位置,那时候刘备压根儿没想过李严。一直等到刘巴在公元222年,也就是刘备快不行了的前几个月没了,刘备这才开始琢磨起李严这个备用方案。刘巴和李严挺像的,都是从荆州跑到益州,原先都是刘璋手下的人。要是刘巴还在,刘备原本的打算肯定是让诸葛亮和刘巴一起辅佐新君。

刘备的新打算:重用诸葛亮与黄权刘备心里有个新盘算,那就是要更加倚重诸葛亮和黄权这两位谋士。诸葛亮,那可是他的智囊团里的头号人物,计谋多多,总是能帮他解决不少难题。刘备心里清楚,有诸葛亮在身边,就如同有了一座移动的宝库,随时都能挖出宝贝来应对各种状况。而黄权呢,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在战场上总是能冷静分析,给出最合理的建议。刘备觉得,把黄权也提拔上来,让他们两人并肩作战,那自己的势力肯定能更上一层楼。所以,刘备的新计划就是,不仅要继续重用诸葛亮,还要给黄权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两人联手,为自己的霸业添砖加瓦。这样一来,他的团队就会更加强大,未来的路也会更加好走。

黄权这人,其实超有才能,说不定还能当大军统帅呢,但一直被小看。你看他到了曹魏那边,居然一路升到了车骑将军,还开了府,地位跟三公差不多。《三国志》里都写了:那年冬天十月,镇南将军黄权被提拔成了车骑将军。一个投降的将领,在敌国能做到这么高位置,黄权的本事可不是盖的。再说,他以前还是刘璋的手下,跟李严的情况有点像。

挺遗憾的,夷陵之战失败后,黄权的部队被吴军切断了退路,没办法,他只能去曹魏那边找工作了。在刘备那里,黄权可是个重要人物,他既是益州牧治中的从事,又担任着护军、镇北将军的军职,手里还握着实打实的兵权。跟当时的其他人比起来,他的职权和兵权甚至比李严还要多。要是黄权能回到永安或者成都,刘备的备用方案肯定是:让诸葛亮和黄权搭档。

诸葛亮肯定是团队里的核心,说到保障粮食、训练军队、管理国家这些事儿,法正、庞统都比不上他,更别说刘巴、黄权和李严了。但刘备快不行的时候,也没别的选择了,身边能用的人都没了。黄权跑到魏国去了,刘巴也死了,刘备只能提拔李严来帮忙。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