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将“安稳和顺”做为“安身立命”的最大智慧和最高行为准则,为此,我们发明了人类社会独有的“中庸思想”,那就是:凡事“允厥执中”或者“执两用中”,行中道,致和谐,讲秩序,求平安。
一、行中道,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现
中国人的起源溯源在甘陕一带,文明崛起于中原地区,从盘古开天,到伏羲到尧舜禹,中华民族都高度重视“中”。
首先伏羲率先发现“中”。伏羲“一画开天”,无意中率先发现“人立天地间”,人居“天地之中”,依据“上天垂象”,发明先天八卦,以人为中心,为天地定准;确立四面八方,为人类定“中心”位置,确定“天地之间,人为中心,人为大”。
其次尧舜“测中”“得中”“用中”建都建国。尧舜建都,不是随便随意建设,而是首先命人测中定中,测中定中之后再以此为中心、确立中心点和中轴线,按照前中后、左中右对称建设首都,然后再逐渐向四周发展建设国家。尧舜测中建都是对“中位”思想的第一次巧妙运用。继而再以首都、国家为中心、以位置的尊卑和离首都与国家的远近向更辽阔的地域拓展廷伸而成“五服”或“九服”,从而形成一个“以天子为中心”的完整完善完美的“朝贡体系”,是“中位”思想的延伸与拓展。
第三,尧舜禹发现“中道”治国之秘,相传“中道治国”之方。尧让舜测中定都平阳,居中治理国家,悟出了“允执其中”的治国之秘,后通过禅让将此治国之方传于舜;舜在尧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治国秘诀,将“人心”与“道心”结合起来,主张中正公道治国理政,后又传给禹,几乎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心法”。
春秋孔子:将“中道”思想理论化,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庸”理论。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孔子将“中点、中心、中位、中道”思想进一步总结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中庸理论”。中国人认为“中”是天下之大本,是中心、中点、中位、中正、中道,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代名词;“庸”就是“用”,把握的要点是“持两用中”、“无过无不及”,“中康”就是“中用”和“用中”,把“行中道”作为人安身立命和治家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二、致和谐,是中国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所谓的和谐,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就是一切事物的淡定稳定平和的时态。比如心平则静、不平则燥,比如身心和谐、物我两忘、物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比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都是在不平衡、不和谐中动态达到致和谐的状态。
三、讲秩序,是中国人理想的最高准则
中国人所谓的秩序,就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傑亡”,是指事物的一种有序运行,而不是无序混乱的运行状态。从日月星晨东升西落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有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和怛常不变的规律。比如在社会、在家庭中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上下尊卑、长幼秩序等等,都是保障社会家庭有序运转而不生杂乱的最高行为准则。
四、求平安,是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目的
中国人所谓的平安,就是“平和安宁、平定安康”,就是“淡泊宁静,行稳致远”。中国人认为稳定和谐、其乐融融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佳模式,才能行得正、走得稳、走得远。比如“文质彬彬,方为君子”,比如“君子不语怪力乱神”,比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比如“稳定压倒一切”,比如“不折腾”、“团结出生产力、出战斗力”等,都是中国人在深刻认识到平安的巨大效用之后,才得出的智慧结论。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停地探索追求的就是这种“行中道、致和谐、讲秩序、求平安”的生存和生活之道。从理论上讲,这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存在着上下前后左右的偏颇,有时也存在着“偏执一端”或“矫枉过正”的现象。这不是我们古人发现发明和创造的理论不对,而是我们没有“诚意正心”,或者对古人的理论理解不深不透造成的,其实这不能怨古人,而是应该从我们自身找原因。大家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