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孔子聪明至极称“圣人”当之无愧

日升东方亮 2025-02-11 20:01:19

小时候读孔子,书载孔子“述而不作”,很是疑惑。随着岁月流失,阅历增长,依然疑信参半,及至半生走过,体悟人生,渐感孔子聪明至极,历代称“圣人”,感觉孔子实乃当之无愧。

孔子“十五志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感,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说明孔子始终走在正确的人生大道上。孔子“学而思、思而行、行而悟”,结合自身人生实践,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认知论”,为人生成功奋斗指出了一条光明的人生大道。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类认知,“格物”的目的是为了懂得和知道人生知识,也就是以“格物”求“致知”。那么如何才能通过“格物”达到“改知”呢?孔子发现了其中的秘密,那就是孔子说的“学而知之”,也就是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明白和掌握“格物之道”,掌握了“格物之道”,人也就可以明白掌握“致知之道”了。

如何才能快速达到“格物”的“致知之道”呢?孔子又发现了第二个秘密,那就是“教学相长”。所以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以提高“致知”效率和“致知”水平。孔子做为当时精通人性的大师,我想他对人性是相当了解并认识非常深刻的,所以他提出“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特别重视对人的后天习性的教育和培养。

对于“格物致知”之道,孔子认为可以“学而知之,教而育之”,他为此确定的教育课程是“礼乐射御数术”六门学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他确定培养的人所具有的品质是“仁义礼智信”,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质彬彬”的“谦谦正人君子”,所以孔子教育学生“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不给后学指错误的发展方向,而是始终如一的都是指出正确发展方向。

所谓“诚意正心”,就是端正态度,端正人心。小时候,不明白孔子为什么把“诚意正心”放在他“认知论”的第二位,及有学长,方明白这正是孔子的聪明和伟大之处。孔子肯定明白人性有善有恶,但他却不言人的善恶,他讲“诚意正心”就是要教人把握好人生观的“善恶”开关,隐恶扬善、导人向善。孟子和荀子明讲“善恶”,孟子主张养人浩然之气,荀子主张抑恶规善,虽各执一端,却都承认教育教人向善的道理,也算是殊途同归。

所谓“修身”,就是自强不息学习进技,厚德载物,以修养身心。人掌握了“格物致知”之道,把握住了人生的“善恶”开关,用“诚意正心”的态度隐恶扬善、浩然正气养善、抑恶规善,去邪念用正念,正意正心去修身,就可以修成品学兼优的谦谦正人君子,成为家庭的标杆和社会的正直脊梁、贤德人才。

所谓“齐家”,就是用修身而炼成的标杆榜样形象做示范,规范齐整家族成员,让家族成员也成为自己一样具有“礼乐射御数术”的技能本领和“仁义礼智信”的良好修养,把自己的家庭、家族变成整个社会的榜样和标杆。

所谓“治国平天下”,就是以修身、齐家的人生实践经验,推而广之用于治理社会国家和天下,建功立业,建立人生功勋。自身正、家庭家族正、国家、天下正,则整个社会天下就都是君子之人、君子之家、君子之国、君子天下,从而实现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到天下的国家社会良性治理。

孔子设立创制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人生“认知论”,从学而知之、教而育之、学而习之入手,从自我修身成为德能兼备的人生君子,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认知理论。其中“格物”是认知的方式方法论,“致知”是认知目的论,“诚意正心”是定向人生观的总开关,“修身”是去恶扬善的人生过程,“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建设和谐成功家庭、国家与天下社会“知行合一”的伟大实践论。

至此,我们可以知为什么孔子“述而不作”了,孔子只是把道理讲出来,但他并不明说和说明,而是给人留下一个思悟的空间,让人自已给自己的人生定向、定量、定能和正品,以实现“人生在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孔子不想把话说死、说绝,给人留下任性发挥的把柄,也不想以此限定人的自我追求,从而陷入“唯圣人是举”的盲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称“圣人”当之无愧,也是极其伟大的。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