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警告:尽管作者已经尽量把内容通俗化,但要顺畅阅读并理解本文,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对美术没有兴趣的请及早绕道。
在中国画中,构图可是个大学问,从东晋顾恺之的“置陈布势”到现代潘天寿先生的构图学理论,中国画家们在这条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画的普及与提升。
在古代,构图被叫做“章法”或“布局”,它不仅是画面的组织形式,更是画家情感和意境的传达方式。
东晋的顾恺之首先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概念。他像现在的导演,告诉我们画画也要讲究“站位”和“气势”,得精心设计才能吸引观众。
到了南朝,中国第一个绘画理论家谢赫在他的“六法”中,把“经营位置”作为了绘画的重要法则,让构图成为了中国画的灵魂。
传为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所著的《山水诀》中,有了“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等等论述。这说明画家们已对山水画的构图中远近、高下、虚实、浅等空间处理有了明确地总结,使构图已有了一个基本框架,显示出唐代画家在构图的时候,对立体空间的把握已走上成熟。
不过,中国画构图和西方绘画可不一样。咱们中国画家更偏爱平面装饰性的风格,就像把风景贴在了纸上,但又不失层次感。要想让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既主次分明,又统一中有变化,那可就得好好动动脑筋了。
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则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意思就是说,构图是绘画的精髓所在。
到了宋代,随着绘画技法的日趋成熟和各家风格的不断形成,中国画的构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郭熙与韩拙各自的“三远”论,沈括的“以大观小”说,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取景法,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画构图的研究成果,而且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发展至南宋已进入了完善的境地。
到了明清时期,画家们更是对构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开合”、“呼应”、“宾主”等概念。
到了近代,大画家潘天寿更是把构图学发扬光大。他不仅借鉴了西方绘画的长处,还对传统的中国画章法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归纳,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国画构图学理论。他的构图学理论就像是一部“武林秘籍”,让后人受益匪浅。
如今,对中国画构图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中国画家们对构图的追求和探索仍未停止。他们博采众长,又独出机杼,用智慧和才华创作出一幅幅动人的作品,让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