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244:德者同于德

妍春聊文化 2024-06-08 02:11:45

【前提示】我们惊喜地发现无论是根据传世的王本还是出土的残本,意思相差无几,都说明同样的问题:人们可以选择修道,也可以选择修德,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凡尘众人都是修德者,所以才有德行不够,金子来凑。所以才有所谓“德不配位”或“德不配财,必有灾殃”之说。直接修道者得道证道升维成仙可能更容易一些;而修德起步的人可能就要比较困难一些。

【视频版】省

【文字版】是不是已经结束了?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接下来一句“德者同于德”。

无论按照世传王本,还是出土残本,这一句都得这样理解“修德的会逐渐与德趋同”。所谓“修德”可以理解成“在人世间修炼”或者成为“在红尘中修行”。因为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的投影,就是道落实到人类的行为规则上的最高标准。所以,“修德”非常接近于通常所说的“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一个修德之人,会得到德的加持或赋能。

华虞文化传承中也把“立德”看成是“三不朽”的最高成就。立德:就是实际行动修炼自己的品德。有人说这是儒家的思想,但里面道家思想确是其主干。

【补充说明】

所谓“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即使你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也可以一次验证,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现实中修炼自己的德行。而不像道家,修德之上还有修道,就是还可以修炼自己的“道行”。道行高深的自然就可以得道-证道-升维-成仙。

这样说来,三皇五帝都是具有很高的“德”水平,但似乎都没有“得道”。三皇五帝也都可以被称之为“圣人”,而不能被称之为“仙人:至人或者真人”,最后也许只有黄帝成为真人了。

与三皇五帝同时代的修行者,如广成子,赤松子等则是得道成了仙的。也就是说,我们从老子道德经这一组论述中,基本可以肯定滴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或者——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失者同于失。

由此可见,修道和修德是可以分开进行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直接从“修道”开始修,也可以先从“修德”开始修。从道开始修,最终可以得道证道升维甚至成仙。从德开始修的可以成德,即达到德的最高标准。因为,德是人类能够做到的最接近或无限接近于道的。所以,修德也是可以得道的。

只是比较难。要不三皇五帝除了黄帝都有明确的死亡记载,而只有黄帝,直到今天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得道升仙的传说。也就是说“转专业比较难”。

老子,据说在决定辞职辞官,准备西行之时,就是介于德之巅峰,只差一步就可以成圣的关口。也就是说“一步成圣”。在函谷关给关令尹喜等人讲道之后,老子就已经成为半圣,只差一步就可以消失在人间了。

所以,我说“圣人在人间行走”就是指处于老子这样的修行境界的,已经入圣,但是还差半步,才能彻底真正离开人世间的人。老子创建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圣人之道”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得道升维之后的所谓“神仙”是不会理会人间的事务的,所以,天下是不可能委托给得道升维成仙的仙人来治理的。

那么就只好麻烦尚在人间行走,还没有完全销声匿迹的半步大成的圣人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圣人之道的行为规范,实际上就是寄托着一丝希望——

世间即使没有尚在人间行走的圣人,也会有人努力这样做。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修德者。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