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刘丰老师与李洪老师对谈中华优秀文化研讨会上,李洪老师总结了觉悟国学的十要素(文中小标题的十悟),本文为刘老师用科学语境解读十悟。
我们用特别简单的逻辑来表达觉悟,觉是发现题目,悟是读懂题目。人生中遇到的所有人事物都是我们的生命功课。
我们在现实中天天遇到的人事物是混在一起的,处在一个复杂能量场中,你能不能在复杂的遇见里发现题目,这是觉。
觉悟就是发现题目而又读懂题目,李洪老师总结了觉悟的十要素,非常宝贵。
学习
随机性知悟
学是下载,从高维下载,把下载的信息行出来,就是学而时习之。学习是完整的下载题目而又践行题目的过程。
观察
印映性明悟
真正的观察是内观。内观才是真正的发现题目,在外面看到一个像,迅速往回找,我们才能发现外面的像反映的是我的什么认知,那个认知才是我们要做的题,这是明悟。
讨论
对接性感悟
讨论是共振。在共振中不是去发现别人的问题,是发现自己要做的题是什么?讨论的过程是发现自己要做的题是什么?讨论的过程是自我启发的过程。交流实际是调频,我们在跟人交流的时候,能够发现有些频率我们通过自己内在转化是可以调制,是能够产生共振的。
讲授
引导性启悟
讲授是引导性的启悟。我天天讲,后边有一句话,我是把我自己给讲明白的。在付出的过程中,你不断地讲,不断地验证,它是一个正循环。你不断的讲一件事,最后变成实践了,你就真信了。一开始可能半信半疑,你越讲越能证明这个是对的,最后你就真的知道它是对的。不断的重复是认知系统的建构,当你不断的重复这个认知的时候,这个认知就被你接纳了。所以讲是把自己讲明白。
聆听
随缘性领悟
聆听也是共振。当你聆听的时候,你聆听到的其实也是用一个外在的像显化了你自己知道的,做一个验证。你自己知道,才能投入出一个人跟你讲,你听懂的那部分是你本来就有的。很多人觉得刘老师你讲的太好了,我说:你认为讲的好的部分,全是你自己有的。
愿望
激发性思悟
愿望是目标导引。当你有大愿的时候,就有持续提升的动力;当你有一个终极要圆满的目标,那么中间所有的遇见全是自己的题目。一年级的题目好懂,研究生的题目就不好懂了,但不代表不是好题,只是题目变复杂了。随着我们越来越接近智慧的时候,那些题目是让人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
求学
主动性开悟
求学是拓展自己的频宽,去发现这个时空一切存在都跟你的觉醒有关,这个时候就没有太多分别和限制了。我们觉得这个人我能接受,那个人我不能接受,这说明还需要拓展频宽。
为什么说我们今生今世可以全科结业呢?因为所有题目来了,你都不拒绝。有人这一辈子是来完成情感功课的,有人是来完成财富功课的,还有人来完成恐惧的功课等等。个体的生命,家庭的和睦,各种情感的呈现,财富的呈现,事业的呈现,它是个复杂的应用题。你只要想完成题目,就有无限做题的可能性。你在无限做题的过程中,读懂这些题目就给了我们全科结业的机会。
行动
实践性体悟
行动实际是验证。很多人以为外在的行动是为了显化的,其实所有的行动带来的结果都是对我们完成功课的一个验证。现实中的显化,验证了我们本自具足,验证了我们可以成所作智,只要我们想,就能做到心想事成。这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行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领悟、不断验证的正循环。
修行
连续性渐悟
做题,完成题目就是修行,真正的行是心行。万法归于心法,万行归于心行。什么是心行?是在投影源里完成能量结构的转换,这是心法,这是真正的修行,修的是心,行动是修行、修心的载体。
证道
经典型彻悟
证道是圆满,是彻悟。到了这一步,你看到任何东西都会秒通。
好学生享受做题的过程
修无止境
李洪老师总结出来的国学觉悟十要素,几乎涵盖了觉悟的方方面面,无处不是觉悟的机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当我们把道场修到内在的时候,这叫以觉为师。你的觉察是在发现自己的生命功课,读懂生命功课就是悟的过程,完成生命功课就是行的过程。觉悟行构成了我们在入世的一种自然、自在的生命状态。
这个过程不是受罪,很多人以为修行是受罪的,其实修行是享受。好学生愿意做题,好学生愿意做难题,好学生享受做题的过程,这是本质。
生命是一个持续修行的过程,它叫修无止境,永远有继续提升的可能性。生命恰好是在持续提升的过程中体验巨大的法喜,这是高品质的生命状态,而且是在每一个当下都可以获得的。这十悟给了我们在每一个当下读懂功课,完成功课的理论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