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越好,抗癌效果越佳?国内团队Cell子刊揭露肠菌如何影响癌症免...

宇康康 2025-02-12 08:25:08

编者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肿瘤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方向。【医悦汇】特别整理了近期部分研究成果,助力读者更好地把握肿瘤研究的最新动态。

Cell Metabolism [IF:27.7]

Cell子刊:肠道微生物菌群及代谢物如何影响癌症免疫治疗效果?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abstract/S1550-4131(24)00495-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陈豪燕、肖秀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宋兵,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的沈波及其团队共同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手段,深入探索了肠道微生物群、肠道代谢组与癌症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效果之间的复杂关联,为优化ICB疗法的疗效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

研究团队对165名接受抗PD-1/PD-L1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粪便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分析,并整合了4个公开数据集(共568例样本),在138例独立队列中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能够鉴定出与ICB疗效显著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特征,并定义了5种具有独特代谢谱特征的肠型。此外,研究团队还构建了一个结合微生物和代谢特征的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稳定地预测ICB疗法的疗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发现微生物代谢产物苯乙酰谷氨酰胺(PAGln)与ICB疗效呈负相关。进一步的动物实验也证实,PAGln能够降低抗PD-1疗法的疗效。这一发现为未来癌症免疫治疗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Gut [IF:23]

复旦大学团队:模拟禁食饮食富集假长双歧杆菌,调节T细胞抑制大肠癌

原文链接: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5/01/26/gutjnl-2024-33302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缪长虹、复旦大学的刘荣花及其团队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模拟禁食饮食(FMD)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特别是富集假长双歧杆菌,从而增强结直肠癌(CRC)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潜在的干预靶点。

研究发现,FMD能够在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显著富集假长双歧杆菌。这种细菌通过促进组织驻留型记忆CD8⁺ T细胞(TRM)的积累,显著增强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L-精氨酸是假长双歧杆菌的一种功能性代谢产物,其在FMD治疗的CRC小鼠体内的水平显著升高。L-精氨酸能够在体内外诱导CD8⁺ T细胞向TRM表型分化,而CD8⁺ T细胞表面的SLC7A1受体则介导了L-精氨酸的转运过程。

此外,研究还发现FMD和假长双歧杆菌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抗CTLA-4免疫治疗的疗效。在临床研究中,接受FMD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体内,CD8⁺ TRM细胞的数量随着假长双歧杆菌和L-精氨酸的积累而增加。更重要的是,假长双歧杆菌和CD8⁺ TRM细胞的丰度与CRC患者的良好预后密切相关。

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FMD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来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机制,还为未来结直肠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Cell Discovery [IF:7.95]

复旦大学等团队合作发现基质结构和成纤维细胞亚群对肝细胞癌结局产生相反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21-024-00747-z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高强教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吴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怡迪及周虎共同通讯的研究团队在《Cell Discovery》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通过将病理图像分析与空间蛋白质组学相结合,揭示了肝细胞癌(HCC)中存在两种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基质原型。

研究团队利用配对的单细胞RNA测序和Stereo-seq表观基因组测序技术,发现了两个成纤维细胞亚群:CAF-FAP和CAF-C7。这两种亚群的空间富集与两种基质原型及相反的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具体而言,CAF-FAP主要富集于肿瘤间质中,而CAF-C7则富集于肿瘤周围的纤维化环(FR)中。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两个关键的功能单元:一个是肿瘤内的炎症中心,以CAF-FAP和CD8⁺ PDCD1为特征;另一个是肿瘤边缘的伤口愈合中心,由CAF-C7和巨噬细胞SPP1共定位形成。在原位HCC模型中,抑制CAF-FAP并联合抗PD-1治疗,相较于单一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肿瘤消退效果。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不仅为HCC的基质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还提出了CAFs根据其空间环境改变转录程序和细胞间对话的概念。这一发现为未来肝细胞癌的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潜在的干预靶点。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69]

厦门大学刘欢/刘志强研究表明EZH2是骨髓瘤诱导的溶骨性骨破坏的可行治疗靶点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506-5

厦门大学医学院刘欢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志强共同通讯的研究论文揭示了zeste同源物2(EZH2)增强子在骨髓瘤细胞诱导的骨病变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骨髓瘤相关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激活骨髓瘤细胞中EZH2的表达。EZH2与转录因子AP2α结合,形成转录抑制复合物,进而促进肿瘤抑制基因EMP1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27me3),导致EMP1基因转录沉默。EMP1的沉默使得骨髓瘤细胞增殖增加,并分泌更多促进骨破坏的溶骨性细胞因子。

重要的是,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模型证实,EZH2抑制剂能够显著改善骨髓瘤诱导的溶骨性骨病变。这表明靶向EZH2是一种潜在的预防和治疗骨髓瘤骨病的策略。此外,EZH2在多种肿瘤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和卵巢癌等。

推荐您看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医悦汇整理。欢迎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医悦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