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冬,行走在东苕溪的堤岸上,可以看到水边有一片片的白色的芦花在阳光下摇曳,不少几只白鹭从芦花丛中腾起,在空中展开洁白的羽翼。
芦花掩映的水面上,一艘满载的驳船缓缓驶来,在宁静的水面上留下一道长长的航迹。
这条叫“水云绿道”的路线全长约40km,沿途人少景美,适合骑行和徒步。春夏绿树成荫,花团景簇,秋冬落叶飘飘,芦花飞扬,尤其沿途还藏着许多安静唯美的自然村落,随处都值得驻足歇脚。
阳光透过岸边树木的斑驳光影照耀在苕花上,微风吹拂下苕溪和苕花轻轻地泛起涟漪,也吹动着岸边的树木和光影,像是一片片舞动起来的雪花,如诗如画。
天空澄澈,冬阳煦暖,芦荻摇曳,河滩上蔓延着一片片怒放的红蓼花。古老的东苕溪水缓缓流动着,将河网纵横的水乡勾勒出一幅诗意的画卷。
有人说,江南的秘密,很可能就写在苕溪流域上下五千年的治理之中——读懂了这条河,也就读懂了湖州这座城!
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清波百里归太湖,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也造就了两岸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苕溪之得名,最早见诸于《山海经》:“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北流注入具区”。
苕溪沿岸盛长芦苇,人们通称芦花为“苕”,每有秋风飘散水上有如飞雪一般,山水草合而为一,有如山浮雪上,俨然浮玉一般,所以溪源天目山也被称作浮玉之山。
东苕溪古称余不溪、大溪。历史上,东苕溪自余杭瓶窑东北流至德清城关镇后,进入湖州市区,俗称龙溪港,沿路经泉佳潭、菱湖镇、和孚镇、钱山漾,抵湖州城东南,穿过荻塘,在湖州市城东毗山附近与西苕溪汇合经大钱港入太湖。
苕溪水系是太湖主要上游水源地,占入太湖水量的60%,正与上海黄浦江构成上下游关系,一头接一尾,共饮一江水,由此又滋养了江南第一富庶地。
万历《湖州府志》有载:“本府地方坐居下流,最为低洼……盖湖州水壑也,虽与杭嘉均属浙江,称为唇齿,然杭则上流也,嘉则杭之分流也,至于湖则两引天目诸山之水而独汇于太湖,譬如釜底也”。
人们常说的江南水乡特指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具有独特的水乡景观。有资料显示,江南境内的河流多为长江水系,江南的湖泊有132个,占全国湖泊总数的63%。
东苕溪流域源于天目山深处,流经杭嘉湖平原后,或临湖、或附河如星斗股形态漫散,看似一个水乡一个范式,拉近视焦,它们却是由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串联起来,细碎地围裏在古老的湖州城外。
湖州东部平原,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四周略高、中部偏低的凹形低地,虽然平坦,但因为排水入海的距离长,坡降小,排水历来困难,也是受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天目山的山溪水流出山区之后,坡度骤减,东苕溪故道蜿蜒迂回穿行于这片低平原之中,杨万里的《过霅川大溪》曾以欣喜的心情描绘溪上曲行:
“菰蒲际天青无边,只堪莲荡不堪田。中有一溪元不远,摺作三百六十湾。政如绿锦也衣上,玉龙盘屈于其间。前船未转后船隔,前湾望得到不得。及至前湾到得时,只与后湾才咫尺。朝来已度数百萦,问知德清犹半程”。
苕溪历来是文人骚客向往的游览归隐之地,刘长卿、苏轼、米芾、黄庭坚、杨万里、姜夔、胡仔等文人词客,都曾经游览或隐居,留下了诸多遗迹和名篇佳作。
至少有两大中国文化瑰宝,以苕溪为名。那就是米芾的帖与胡仔的书。北宋元祐年间,米芾从无锡去苕溪,作诗六首诗,写成《苕溪帖》,至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胡仔归隐苕溪,著《苕溪渔隐丛话》,是继阮阅《诗话总龟》的巨著。
在湖州城南的东苕溪畔,藏着一个个自然村落,它宛如一幅淡雅的灵秀江南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江南水乡腹地,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古朴的地域特色气息。
江南独有的圩田方式,主要为实现旱涝分开,滩涂变田地,分为界岸、抵水岸、分区圩岸,要建造外闸、内闸、涵洞、堰坝等工程。
明代有文人赞叹圩田:“湖民力本射利,计无不悉,尺寸之堤,必树之桑,环堵之隙,必课以蔬,富者田连阡阡陌,桑麻万顷,而别墅山庄求竹木之胜无有也。”
粉墙黛瓦、碧水绕村,人文荟萃、古韵长存。眼前的景象一如江南水乡的大多数乡村一样,带有一种清丽宁静的江南风情。
若借助无人机的视角从高空俯瞰,只见河港兜浜纵横交错,村道宽敞整洁,民宅整齐有序,成片的田野间有高速公路穿过……这里满足了人们对和美乡村的所有想象。
那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依山傍水,仿佛是大自然不经意间遗落的珍珠。
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河一田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镌刻在每一道创痕都记录着过往的风雨沧桑。
村间小道蜿蜒曲折,风光绮丽,踏上去,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耳边轻声细语,让人迷恋并陶醉。
从历史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流淌到如今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当苕溪水哺育了这座城,这座城也就成为这条河流的活力之源。
它流经我们,也将穿越我们,在江南腹地留下生生不息的人类史诗,向人们讲述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新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