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Constant Capital)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身价值量的生产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概念,指出不变资本主要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固定资本。原材料如铁矿石、木材、化学品等,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辅助材料如燃料、润滑油等,同样在生产中被使用,但不构成最终产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也通过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上。固定资本则包括机器、工具、厂房等耐用品,这些物品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磨损,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
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增加新的价值,它的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最终产品中。马克思认为,不变资本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但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只是价值的转移者。
(二)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Variable Capital)则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强调,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唯一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因素。当工人进行劳动时,他们不仅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还创造了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可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的源泉。
可变资本之所以被称为“可变”,是因为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价值增殖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也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动力所在。
二、劳动的二重性(一)新价值的创造
劳动的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双重作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它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将原材料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同时抽象劳动则创造了新价值。这种新价值不仅包括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工资),还包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时间的延长部分所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二)生产资料的价值保存
生产资料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马克思指出,不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并不会增加,而是通过具体劳动的形式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这种价值转移是物质形态的变化,而不是价值量的变化。因此,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起到了价值保存的作用,而没有创造新的价值。
三、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一)批判从生产服务中引出剩余价值的观点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有些观点错误地认为剩余价值来源于生产服务。这种观点忽视了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特别是抽象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工人的剩余劳动。
生产服务虽然对生产过程至关重要,但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生产服务只是为生产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手段,而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工人的劳动。因此,将剩余价值归因于生产服务是错误的,它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本质。
(二)强调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力的剥削
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力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动力所在。
通过批判错误观点,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他指出,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相对于可变资本的比例增加),虽然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可能会提高,但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加剧。
四、生产资料的价值变动(一)不变资本价值变动的可能性
尽管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增加新的价值,但其价值本身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辅助材料成本的上升以及固定资本的折旧等都可能导致不变资本价值的变动。
然而,这种价值变动并不会改变不变资本作为生产资料的本质属性。无论其价值如何变动,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仍然只是起到价值保存和转移的作用,而不会创造新的价值。
(二)价值变动对不变资本性质的影响
不变资本的价值变动虽然可能对其具体表现形式产生影响(如更换更昂贵的机器设备),但并不会改变其作为不变资本的性质。不变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其价值的稳定性和转移性,而不是其具体的物质形态或价值量。
因此,即使不变资本的价值发生变动,我们仍然可以将其视为不变资本,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别(一)劳动过程的物质因素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劳动通过不同的手段、方式和对象,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这些使用价值满足了人们不同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劳动过程的物质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劳动过程的主体,他们通过具体劳动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劳动资料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它们帮助劳动者更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劳动对象则是劳动过程中所加工的物质材料,它们通过具体劳动被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二)价值增殖过程的特殊性
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现象。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抽象劳动不仅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还创造了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利润的来源。
价值增殖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其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价值增殖过程与劳动过程紧密相连,但又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目的。
通过对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特征。劳动过程强调了物质因素的作用和具体劳动的重要性,而价值增殖过程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性和剥削性。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资本论》中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哲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