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逝世,享年99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7579151017e766b66003438e14bbc6.jpg)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当中,第一句话就是说:中国想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这异想天开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根本不可能。然后,他很傲慢地对中国人讲,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多,要求高;你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我们苏联有了核潜艇,我可以保护你们……
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三十年隐姓埋名,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都说明,对于没有全程空中掩护的海军来说,潜艇是最好的战略性武器,而核动力潜艇更因为其强大的续航能力和打击能力成为军事大国海军中的重要力量。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伴随着这项事业,批仁人志士隐姓埋名艰苦付出数十年。
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1957年,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成为最早一批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当时,研制核潜艇同研制原子弹一样,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进入之初,领导明确提出:不能泄露工作单位的,性质和从事的工作任务,要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0f88efec8bc16f454b214758c5a05f.jpg)
核潜艇被称为国之重器,与航空母舰、导弹一起,是现代战争最强大的三种决胜武器,也是军事大国海军中的重要力量。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核潜艇早研制出来一天,中国就可以早一天摆脱核讹诈。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但是对于黄旭华他们来说,一万年实在太长,而要想突破,必须跨过对核潜艇的知识壁垒。进入29人队伍之前,黄旭华只有些常规动力潜艇的知识,出身于造船专业的他,对核动力更是陌生,一无图纸,二无资料,更没有外国专家指点迷津,其难度可想而知……很难想象,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却是当时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事实上,对于核潜艇的外形,美国利用了10年时间,经历了“常规动力水滴型--核动力常规型——核动力水滴型”三部曲。前苏联更是经历了迁回曲折的六部曲。而中国则要一步到位。
在攻克外型难题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其他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在这15个难题中,如何解决核动力,首当其冲。当时,中国虽有核反应堆却还没有核电站,而核潜艇是水下核电站,要求比陆地上的核电站要严格得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63904d4f32dddcb2ba5b755a088b4e6.jpg)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在荒无人烟的秘密小岛、在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楼的军队大院,黄旭华等第一代核潜艇研究人员在极端忙碌的状态下度过了自己的青年和中年时代。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正是靠着黄旭华等科研人员不眠不休的努力,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中国核潜艇人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4年后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当时全球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6381b0ae81f2b355c08a49d2305e817.jpg)
作为一个国家核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核潜艇必须保证躲过对手的监视。所有核潜艇拥有国都在不断拓展核潜艇极限下潜深度。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60多人全部遇难。1988年,第一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核潜艇,也要按设计极限进行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
黄旭华不愿意呆在指挥舰上,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资料,62岁的黄旭华表态自己亲自上艇作深潜试验。核潜艇先是50米、10米后来是5米、1米地越潜越深,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咔”作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ce1df6e095c022a3b24b614a52b321.jpg)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c63d2521952104da40311f658b2f13.jpg)
因为保密的原因,他淡化了和家人的关系。直到1987年借助一篇报告文学,他近30年不回家、不顾家的真相才得以公开。从1957年到1986年,黄旭华一次都没有回过广东的老家。即使是父亲和二哥去世,他都因为研制工作太忙,没能回去奔丧。而父亲在临终时也不知他这个儿子是干什么的。1987年当黄旭华30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早已从一个青年变成花甲老人,而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作为战略级核打击手段,核潜艇只有潜得深、游得远、藏得久,才能出其不意,在关键时刻发出致命一击。这种独有的隐形作战方式,注定了潜艇官兵的职业生涯,是在远离亲人、远离故土,远离现代生活的深海中度过的。
正是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一代代官兵的奉献和进取,让中国拥有了更隐蔽、更可靠的海上核反击能力。有了这样一种不露声色的战略威慑力,中国说话才更有分量,世界和平也更多了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