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小昂(化名)是个一学霸,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拿过无数奖项,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家里,小昂为人乖巧听话,从未让父母操过心,是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可是,就这么一个“完美无缺”的少年,最近心理却出现了问题,在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小昂自述近一年来,心情一直处于低谷,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个错误,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在心理门诊期间,小昂情绪也展现出极大的波动,一边述说,一边哭泣,甚至突然发笑,让人不禁为他的内心世界感到震惊……
他说,他对未来充满疑虑,感觉前途渺茫,没有方向,想轻生但又恐惧,如果自己“没了”,家长肯定会因此痛苦不堪。这让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陷入了一种消极的循环中,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和意义……
这实在令人震惊,在令人羡慕、光鲜亮丽的学霸标签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如此挣扎的灵魂……(1月16日红星新闻)
医生说,小昂的这种情况是犯了“空心病”——感觉生活没有意义,不知道自己所做到底为了什么?这是一种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症。与抑郁症有相似之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心情焦虑,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很容易发展到轻生的悲剧结局。
近年来,不少高中生、大学生、硕士博士的轻生悲剧频发,多与空心病相关。
之所以如此,都与当下孩子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相关。
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生活于这个社会,不仅是为了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更有与人交流、交往的情感需求,只有在与人交流往中,才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自身的价值,生活的意义。
为此,一个人的成长包括三个方面:生理成长、智能成长、心理成长。要保障“三个成长”正常,需要正常的生活环境,但可惜的是,当下,我们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迷失了方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发展孩子“智能”上,而忽视了生理和心理成长,把升学当成孩子成长的唯一目标,把学习当作孩子成长的全部。
为了学习,一个个孩子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除了吃饭和睡觉,整天都被按在书本里,泡在题海中,手指磨起了茧,书包压弯了腰,亮晶晶的双眼蒙上厚厚的“眼罩”;为了成绩,学校几乎取消了所有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连课间都要求坐在教室里学习,上厕所要请假;回到家里,家长虽然照顾得无微不至,但除了吃饭睡觉穿衣,除了督促检查作业,除了询问学习、考试之外,几乎再没有任何的交流……如此情况下,孩子就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眼睛近视了,身体素质下降了,长年累月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他们的心理成为了情感的沙漠!
像小昂一样,学习虽然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却愈来愈空虚,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在他的心理,除了家长,再无其他,因此,担心自己轻生后家长会悲痛成为他心中的“唯一牵挂”——这恰恰说明与人交流的重要性,只与家长交流,家长就成为他心中的唯一牵挂。
心病还需要心药治。空心病是一个人内心价值观缺失导致的,但我们要知道“价值观”不是一个文字概念,而是生活大浪淘沙的结果。因此,治疗空心病的心药就是生活,让孩子回归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健康、快乐、正常的成长,感受到生活的充实,有所作为,才能在生活屏幕上映射出自己价值。
其实,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从当下的现实来看,我们不少的孩子,其实已然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活,人生当然就没有了意义,学习再好还有什么用呢?
要放寒假了,要过年了,家长若防范孩子患上空心病,那就让孩子少上培训班,少补课,领着孩子走走亲戚、串串门,让孩子多接触些人和事,和亲朋好友联络一下感情,加深一下友谊,感受到人间温暖,世间的美好,享受一下生活的幸福,然后再学习起来,就有趣有乐有意义了!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