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美食:老滋味传流永远

昕瞳看历史 2024-03-01 19:32:44

耆老记忆,20世纪50年代之前,无论怎样奢华的饭店,都没有印刷或手抄的菜谱。客人进屋坐定,跑堂的先斟一杯茶水,随即有辙有韵地报说菜名。今天,岁月流转,食风食俗都有很多改变,但许多老菜品依然存于吉林人的记忆里,并依然在人们的口中唇齿留香,有滋有味、有形有色地传续不衰……

1

一地有一地的风情,一地亦有一地的吃食;风情各异,吃食亦有别,于是有地方之风味。

今天,说起吉林风味,仍有很多人不忘从前的杨胖子豆腐脑。杨胖子其人,身形魁梧,白白胖胖,人遂称之杨胖子。民国元年(1912),杨凤林于二道码头临近松花江边处开一德兴长豆腐脑,小店不过老三样:煎饼、烧饼、豆腐脑。此三样,却是街头小吃之绝配,最受大众之喜爱。他摊的煎饼,入口甜香;烧饼则有糖酥烧饼、油酥饼、油盐酥饼、刀砬子烧饼,亦是样样精致。最拿手的是豆腐脑,做前必选上好大豆,不可有瘪豆、虫豆,先以清水淘洗,再用清水浸泡,冬夏浸泡时间却不同,夏日天热泡四个小时即可,冬季天冷须浸泡八个钟点以上。磨浆后以马尾编织的细箩过浆,浆汁乳白无渣。点成的豆腐光白细嫩,盛装于大瓦罐中保温,卤汁锅坐于微热的火炉,保证总是热烫鲜香。拿铜撇子盛时,手上极有准头,每碗三片,每一片皆大小一致厚薄一样,看那铜撇子上一片豆腐脑,颤颤巍巍,韧而不断,就知这豆腐脑点得恰到好处。卤汁则严选新鲜牛肉,切为筷头般碎丁,配以长白山上等元蘑入锅,煮开后投以五香粉、葱、姜等调料,还有一些不知其名的中药材,用赤豆粉面勾芡。盛在碗中,佐以红辣椒油、白蒜泥、绿香菜末,妥妥地散为一个三角形,花开一样,汁明脑亮,红白绿相间,色香味形俱佳。因为独具特色,别有风味,兼之待人和气,买卖公平,价格合理,一爿店几十年里长盛不衰。以后,杨胖子人虽不在,但许多店学样比样,仍使吉林的豆腐脑名望不倒。

人们常常念起的还有吃也吃不够的老佟头酸辣碗坨,以及牛马行里香气四溢的吊炉烧饼,炎炎夏日里树荫下叫卖的绿豆凉粉……

吉林乡土作家孟左恭先生在他的散文《叫卖声声》里记下了老佟头和他的酸辣碗坨:“童年时住在一个死胡同,大家都叫它韩统领胡同,它的真名‘泰来’倒很少有人提起。‘泰来’二字大概来自‘否极泰来’。胡同不深,只有四个院落,东面是个死水泡子,杂草丛生,死猪烂狗常弃尸于此。四个院落中间对着个窄窄的小胡同,两个人相向走过要互相侧身子,一到夜晚便使人悚怵,于是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对着胡同竖了个‘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每当夕阳西下,那个窄胡同里总踽踽走出一个老人,他个子不高,微驼的背上负着一个木箱,手里拎着一个锣一样粗细的扁陶壶……这时总传来一声吆喝‘酸辣啊——唔碗——坨啊——啊哎——’声音简直像北山庙里的晨钟,震荡着黄昏的静谧,我惊异这个小老头怎么会喊得这么响亮,无由的便生出一种敬畏。”终于有一天,看见了老佟头箱子里的秘密:“我惊异地发现箱子里装了那么多小罐子,罐子旁边整齐地摆了许多红黑的荞面坨。后来才知道酸辣碗坨是用荞面加淀粉放入小碗蒸的。老人一手托住一个碗坨,另一只手执把小刀极灵活呈波浪状横着片了几层,又竖着切几刀,放入一个小碗内,从一个个小罐子里舀出蒜末、辣椒末、芥末……从扁壶内倒出一些醋。我终于知道了箱子里的秘密。过了几年,我自己也品尝了一碗,才领悟碗坨的酸辣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在这篇散文里,孟左恭先生也记下了船营街上烧饼铺的日常情景:“童年的眼睛里那是个繁华的世界。我常常伫立在一个烧饼铺前,看窗里摆的玻璃匣子,匣子里摆的一种点心令我神驰很久。那是一个个白白的蛤蟆,张着的大口里吐着小豆泥,像在不停地呼喊,小小的心灵便以为它在喊‘吊炉烧饼’。于是便专心致志地看里面的两个年轻人揉面、捏剂……手指灵活地把一个个面坯倒贴在炉上。那炉子颇类陕西窑洞,只是小得多,下面生火,面坯便贴在炉顶。我眼见下面的火把面坯烘成黄色一点点鼓起来,便带着一种满足离去,一面回味着吊炉烧饼的滋味。那时候,烧饼种类很多,什么芝麻油盐饼、糖酥饼、豆馅饼、芝麻糖饼……我难得吃一个烧饼,偶尔父亲买一个吊炉烧饼来,我总是把它小心地捏开,看里面的油面。邻居老人说吊炉烧饼夹酱肉最好吃,是吉林一绝,我却始终没吃过,倒是让母亲塞几片咸菜在里面,小口小口地把吊炉烧饼吃下去。吃完了,咂咂嘴,还后悔怎么吃得这么快……”

那些丝窝糖,那些美味的米粉,也留在了孟左恭先生的笔下,听着“瓜子咧,大麻花吔,瓜子麻花丝窝糖咧,豆梗糖咧,大糖疙瘩吔——”的吆喝声,“我便愉快了两条小腿,跑出去见车前已围了几个伙伴。叫卖的大哥哥住在不远的胡同,他爹死后,他便做起这个营生,一辆死带推车,上面钉了好大的方木盘,盘上摆满了玻璃匣子,常使我们眼花缭乱。那时我已上小学,他的叫卖总使我想到音乐,便仰着脸等待他唱出来,他唱完了,我们便雀跃着学他的吆喝,他那抑郁的面容便露出宽容的笑。”“偶尔,我从大哥哥手里买一个丝窝糖,总是先舔掉粘上的豆面,然后一丝一丝地撕着吃。它常使我想到一年能吃上一回的米粉。米粉是小米面做的。每年四月二十八北山庙会,便随着母亲去逛,这是个愉快的日子,从山上下来,我便贪婪地盯着山下那些小棚子。母亲这天心情也好,意外地会领我到凉粉摊或米粉摊吃上一碗。我看着摊主用漏勺从半透明的粉坨一侧刮到这一侧,长长的凉粉便落入下面的一个清水盆里,摊主把它捞进碗里,浇上酱油、醋、麻酱、香菜、辣椒末,还要吆喝一声‘凉粉一大碗——’;米粉摊是另一种情形,微黄的米粉都已煮好摆在案上,摊主抓起一把在碗里抖几抖,便松散开,浇上小作料。也伴着一声‘吃米粉咧——筋道败火呀——’。”

这些,都曾是吉林的名小吃,是吉林城中绵延了几十上百年的民间美食,伴着不歇的叫卖声,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留下吉林口味的记忆。

还有被很多人夸说“能让人香个跟头”的筱筱火勺,又称“叉子火勺”。初起时,店主于河南街东头借两店之间的山墙搭建一小屋,简陋至极,无处挂牌匾字号,即写于店面玻璃上。案灶临街,当众操作。精选细嫩牛肉,佐以葱白姜黄,以香油和馅,用稍有颗粒的沙子面做皮,半两一个,小巧可爱。出锅的火勺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闻则香味扑鼻,食之肥而不腻。近百年里,一直是吉林传统的地方风味……

还有街头随处可见的煎粉,虽属平民小吃,却闻名四方。制法是将淀粉熬制的大块粉冻,改刀切为小小四方块后入平底锅油煎,佐以麻酱、米醋、蒜汁、香油……极是香美适口。因为广受欢迎,迅速流布东北各地,从吉林传入长春,继之又传入辽宁,在那里却改了名字,称之“炒焖子”……

和这些名小吃共同伴生的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叫卖声,不仅温润了舌尖,也为之添写了城市的生动……

2

至于吉林的菜品,有许多已是称誉南北的名菜。

白肉血肠。旧有《庄稼杂字》,其中说道:“南北大炕,高桌摆上;黄米干饭、大油熬汤。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个盘子,先吃血肠。”民间俗语又说:“猪肉满桌,不如一口油梭;酒席满堂,不如白肉血肠。”可见民间对白肉血肠这道菜的打分之高。而最为常见的赞语是:“这是个上讲究的菜。”东北土话里,“上讲究”乃是最好的赞誉之辞了。

吉林人的餐桌上,白肉血肠是久已被誉之“上讲究”的一道名菜,风味独特,驰誉吉林食苑已有几百年历史。菜品的风味特点是:白肉薄如纸帛,如花瓣样置于碟间,碟上的花纹图案也可清晰透视过来。肉色白润有光,味美奇香,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柔软鲜嫩;血肠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作料五味俱全。冬食不冷,夏食不热,脍炙人口。白肉的制作须经选肉、烤肉、煮肉、片肉四道工序;血肠则有选料、兑血、灌肠、煮肠、片肠五道工序。血肠又有清有混,清血肠洁白细腻,口感脆嫩,是为上品;混血肠香脆兼得。两者皆由砂仁、桂皮、紫蔻等10多种配料灌制而成。食用时用韭菜花酱、辣椒油、姜汁腐乳、蒜末、虾油、香油等为作料,口味鲜亮,香而不腻,别具风味……

吉林饮食界老人张洪彬追述,康熙年间,城西的船营街上,就已有主营白肉血肠菜品的老白肉馆,引得水手船夫、木帮工人、市井百姓纷纷光顾;以后迁至裤裆街外的炭市胡同,虽然店主姓字曾经转换,但经过近百年的积累,已形成了以白肉血肠作为主打的特色菜系,老白肉馆已是誉满八方的名店。今天,一些老人还常常念叨,到20世纪50年代末时,每到中午时分,老白肉馆前,总是车水马龙,马车、自行车排列成阵……如今,在吉林老白肉馆和泰盛园,白肉血肠的风味依然未变。

清蒸白鱼。松花江白鱼乃鱼中珍品,康熙曾赋诗作赞:“水寒冰冻味益佳,远笑江南夸鲂鲫;遍令颁赐扈从臣,幕下传薪递烹炙。”吴大澂亦咏赞:“小店春斋满瓮储,荒寒无地摘园蔬。辽东日食花猪肉,苦忆松江冰白鱼。”此外,徐世昌、成多禄、蒋廷黻等都曾给予美誉。一代鉴藏大家张伯驹则说:“吾国著名鱼之美者,有镇江鲥鱼,(上海)松江鲈鱼,天津金眼银鱼,吉林松花江白鱼。”

松花江有“天河”之称,江中盛产白鱼,清代曾为贡品。白鱼肉质细嫩,确为鱼中上品。清蒸白鱼,久已是吉林名菜之一。东北之菜品,多是滋味醇厚,清蒸白鱼乃专在清淡,不使他味夺鱼之鲜美,益显鱼鲜之美。吃来但觉肉质鲜嫩,汤汁悠远,如饮佳酿般回味绵长。烟雨里漂泊松花江上的渔户们,最擅以江水煮白鱼,也是广受好评的一道鱼宴美味,似可称之清蒸白鱼的乡村做法……

锅包肉。作家汪曾祺谈美食,曾说到美味的锅包肉。吉林的菜谱上,锅包肉是当家的名菜之一。有研究者说,这一道菜就源自吉林。恁多百吃不厌的菜品里,锅包肉乃其中之一: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酸甜可口,色香味形,众美兼具。便是做法似乎也透着东北的粗犷与细腻,厨师手艺娴熟,将猪里脊肉切片,盐抓匀,淀粉加水泡透……之后,入油炸肉,几乎是一眨眼间,又迅速捞出脆肉……继之将肉片稍稍浸于糖、醋、酱油、香油等调味品后又复炸,又烹入糖醋汁,与葱姜颠翻,最后盛入盘中。此时看盘中锅包肉模样: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浓稠的糖醋汁,上面以香菜末点缀。入口品尝,浆汁的酸甜与肉香顿时溢满唇齿之间……

烧灯碗。吉林地域,养猪历史悠久,汉时的夫余,即以畜牧闻名,宫廷职官,竟以猪加、马加等命名;满族亦喜食猪肉,一头猪,可在灶台上做出许多花样。乾隆四十八年(1783)东巡盛京祭祖,一朝鲜使团拜谒乾隆,有李晚秀、李田秀兄弟二人写下途中见闻:“羊肉、猪肉皆胜我国,羊肉甚为肥脆而小膻气,猪肉亦极软美。”极赞东北猪肉品质之美。烧灯碗便是其中的又一名菜。这一道菜似乎是从白肉血肠中剥离出来,其实不是。其必以新鲜猪血和猪肠为原料,把新鲜的猪血稍加工后,灌入肠衣,灌好后,须是开水下锅,煮至血肠浮起,捞出,放入冷水中冷却。看似简单,对厨师的手艺却要求极高,搅血、灌肠,掌握老与嫩的分寸,哪个细节都需要功夫。煮熟的血肠切开后,仿如碗状,晶莹若有光彩,花瓣一样摆于盘内,煞是好看。因为其形酷似灯碗,故称之“烧灯碗”;吃来脆嫩绵软,鲜香醇美,已是传续几百年的一道吉林名菜。

庆岭活鱼。古人相信,一地必有一地的奇香。台湾有“九层塔”十里香的香草,以之做“三杯鸡”,绝香。此种香草,却只生台湾岛上。吉林山野,有俗名“把蒿”的香草,也因之诞生了一味吉林名菜,这便是庆岭活鱼。庆岭是吉林市去往蛟河路上一个山村的名字。小村地处山谷,谷内一个山溪回转处,积水成潭,老树弥天。山如磐,树如盖,唯有溪水活活地流。借着甜甜的山溪水和美味的地产把蒿,村民发明了把蒿炖活鱼,肉嫩、汤鲜、满口香,引得天南海北的食客都要来吃,吃过的还想吃,没吃过的也盼着吃,迎来络绎不绝的天下客。学者调查发现,这土语中的把蒿,俗名又称拉拉香、野苏子、排秀草,学名却是藿香,乃长白山中名贵药材,有和胃行气之功。庆岭活鱼的烹调独具特色,加工时现从鱼塘中捞起活蹦乱跳的金鳞大鲤,然后快刀解鱼,所用调料,无非油盐姜葱之类,都不出常规,唯有“把蒿”这一味调料,与他处不同;也因这一味调料,吉林地域又添一道名菜。

三套碗席。吉林名菜菜谱里,“三套碗”赫然名列其中。其实,这是一种宴席,因为菜品是以杯碗、中碗、座碗三套碗盛装,故有此名,是吉林名宴,亦是满族名宴。一切食材,尽出于本乡本土,为吉林地方所产,诸如鹿肉、人参、白鱼、田鸡油等。菜品则荟萃了拌、卤、蒸、炸、汆、烧、烤、焖、炖、熘、炒等15道厨艺,有八款凉碟、三款大件、十二款熘炒及汤烩菜等。白肉血肠、黄金肉片、关东蒸鱼、小窝头等满族名菜点尽在其中。每一菜品,皆做工考究,如烩鱼骨、芙蓉鸡蛋、清冻拼花冻、苏白肉拌糖熘白果、抽梁换柱拼火腿……都已是民间所说“做出花来”的精美菜肴。又一个显著特点是,菜品并不固定,随季节转换采用应时的新鲜食材。名闻天下的“满汉全席”即是在三套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乌拉满族火锅。乌拉满族火锅久负盛名,有“乌拉火锅天下鲜”之誉,不仅乌拉城中有,吉林城中亦有,可称吉林食苑的一枝奇葩。旧时吃火锅,多说是吃锅子、涮锅子。乌拉满族火锅一个不同处,是锅必紫铜而内壁挂锡,外观紫红,内则银亮,雅致高贵。火锅特点,食前必有或六或八或十二的精美围碟小菜;佐菜有粉丝、酸菜、榛蘑、黄花菜、冻豆腐……小料则有芝麻酱、韭菜花、香菜末、蒜末、葱末、腐乳、辣椒油……肉品最是丰盛,除有生熟猪、牛、羊肉和各种山珍野味、海鲜品外,又有经过选料、烧烤、刷洗、煮锅、冷冻、切片等七道工序精制而成的“片糊肉”。“片糊肉”亦称“老虎肉”,是将肉晾干后,肉皮朝下入油锅炸至金黄,似虎皮色,亦切作薄片。此处刀工最为紧要,肉片长有三四寸,又薄如纸帛。“片糊肉”切出要打卷,下锅后成锯齿状,加入海鲜、野味、调料,食之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肉嫩、汤鲜、味美鲜爽……

炖菜。有旅者称,东北乃风味江湖,语中指称,风味江湖者,是谓天下万物皆可于锅中炖出风味。浏览吉林人餐桌,可知其言不假:猪肉炖酸菜、猪肉炖粉条、鲶鱼炖茄子、牛肉炖土豆、小鸡炖蘑菇、酸菜炖大骨头、酸菜炖大鹅、排骨炖豆角、鱼炖豆腐、雪里蕻炖豆腐……若一一罗列,怕有几十种。炖菜的鲜明特点是:汤浓味鲜,口味醇厚香浓,菜肴丰满实惠。

东北的菜品中,炖菜可说是最具地域风格的一类菜肴。吉林城里,人们萃取精华,首推四大炖,即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鲶鱼炖茄子和灶台鱼。长久的岁月里,小鸡炖蘑菇始终是一道名菜。小鸡须是家屋外散养的小笨鸡,或称“溜达鸡”,肉质鲜嫩;蘑菇则是野生的榛蘑,滑嫩鲜香,炖时适量加入地产的粉条,炖到了火候,屋里屋外皆弥满香气,更不必说入口的滋味是怎样美了。猪肉炖粉条亦是传统名菜。从前俗语:“小孩小孩你别淘,猪肉炖粉条你捞不着。”可见那时能吃一顿猪肉炖粉条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今天,这一道菜仍是许多人的最爱。鲶鱼炖茄子似乎是天然佳配,鲶鱼少刺,肉质细嫩、鲜润,恰好与茄子相融。旧时俗语:“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即道出这一款菜品的独特风味。四大炖中,唯灶台鱼更能见出东北菜风格的粗犷与豪爽,一个灶台,即是餐桌,众人相向而坐,锅内热气腾腾,碗中亦热气腾腾。食材多以胖头鱼为主,亦可间杂草鱼、鲤鱼、鲫鱼……汤料中有大枣、枸杞、桂圆、草参,小料则是葱姜蒜。灶台中火,都是小木柈。讲究的是,大火起锅,小火慢炖;一锅美味,都在炖上。这是一道大补的菜,亦是最具农家田园风味的菜,只看这灶台情景,便叫人味蕾大开,精神爽快……

这些菜品,本是吉林城那些老店的老味道,老白肉馆、四方顺、富春园、泰盛园、新江楼、醉仙居……有些店虽然已不在了,但在今天更多的店里,仍是口味不改,风格不变,是吉林食苑的品牌。

3

其实,一个地域食俗的形成,根本还有赖于天地自然的馈赠。吉林山川广袤,江河纵横,山野之山珍,江河之鱼鲜,以及田产之丰盛,无疑给吉林人的餐桌提供了丰盈的食材。如人参、灵芝、把蒿、黄芪、田鸡油、不老草、野苏子、五味子等,都是既可入药又可食用。菌类中则有松茸蘑、榆黄蘑、白蘑、榛蘑、猴头蘑、黄蘑等,不下几十种。野菜之属,有猴腿菜、薇菜、刺嫩芽、河芹、小根蒜、苣荬菜、黄花菜等,也有几十种。几百年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炊作,终使它们变身阳春白雪,而登大雅之堂。

因为这样一种天然绿色的食材特点,食俗也自与他处不同,饭店的餐桌上,多有蘸酱菜,柳编的小筐里,山野时蔬:刺嫩芽、小根蒜、水萝卜、生菜、小白菜、干豆腐……红红绿绿,青葱水灵,新鲜生嫩,蘸着浓香的大豆酱,送进嘴里,只觉津液清爽,口舌生香……

又因吉林地域冬季漫长,食材中除窖藏的白菜、萝卜、土豆之外,又有酸菜和诸多干菜。菜谱中仅酸菜一类,即有酸菜猪肉炖粉条、酸菜炖冻豆腐、酸菜炖鱼、酸菜炖大鹅、酸菜炖排骨、酸菜炖猪蹄、酸菜炒粉条、酸菜炒土豆丝、酸菜炒牛肉等十数样。干菜里的黄瓜钱、土豆干、豆角丝、茄子干……做来都是上好的美味菜肴,亦是享誉已久的吉林名菜。

吉林地域生活着汉族、满族、回族等,民族融汇使吉林的食谱格外丰富。乾隆四十八年(1783)东巡盛京祭祖时,朝鲜使团中李晚秀、李田秀兄弟二人还曾写下关于满族饽饽的见闻,“饼则通称饽饽,而不见甑上蒸炊,皆是油煮,故经久不败”。满族喜食黏食,一切糕饼通称饽饽,以清香苏叶包出的“苏耗子”,以采自山野的椴树叶包出的“玻璃叶饼”……今天都是驰名四方的吉林名小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酿造了一方美食风味。无论岁月怎样变迁,吉林城里的这些老味道,应该是不会变的。这也是一方风物种在生命里的基因吧。

本文选自2021年民生读本,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木城往事》,作者高振环,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