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不是记者“拼命日”!当记者替监管“站岗”,监管要做什么?

照理 2025-03-17 04:53:35

每一年的3.15,站到大众面前的,除了那些被曝光的企业还有那些曝光他们的勇敢的记者们,我说勇敢真的不夸张。

根据中华网的报道,每一年的3.15,一批记者为了揭露黑幕,以身试险,深入行业乱象的最前线。他们吃着可能有害的食品、接受非法注射、甚至被灼伤呼吸道。什么时候,消费者权益日变成了记者需要拼命的日子。

有人说,这些记者是在做监管的工作。那么,真正的监管者在做什么?而在曝光黑幕之后,相关部门又该如何行动?每年的“3·15”晚会都会曝光一批行业乱象,比如食品安全、医疗美容、假冒伪劣产品等。而这些问题当然不是新出现的,而是长期存在,甚至很多情况消费者可能都投诉过,但非得媒体曝光,才能得到根本整治。那问题就来了,记者替监管“站岗”,那监管者在做什么?

很多行业其实是陷在“曝光—整顿—遗忘—再曝光”的循环。比如曾经有某品牌奶茶被曝光使用违规食品添加剂,监管部门迅速查封,企业道歉,但类似的情况还会继续出现;还有医美行业,非法注射屡禁不止,记者也都卧底调查过,而相同类型的机构还在监管下依旧运营多年。相比于记者的暗访的竭尽全力,部分监管部门的检查往往是“走过场”。

有些企业甚至被检查之前都知道了,提前准备,等检查团一走,又恢复老样子。某些行业甚至形成了一套“应对检查”的潜规则。而且即使真的抓到他们了,处罚力度又有多大呢?当违法成本低,远低于违法带来的利润的时候,他们一定会继续铤而走险。例如,某些食品造假企业,一年非法收入上亿,但罚款可能只有几百万。这叫什么,就像迟个到,“罚酒三杯”,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于是,没有执法权的记者只能孤身上场,以身犯险。

可是记者的命也是命啊,谁来保障他的安全,他们不是电影里的卧底特工,他们只是勇敢的普通人。可是,任何一件事需要一个人“以身犯险”这显然是不正常的,相关部门该做什么呢?首先,监管不能“等曝光”,不让媒体成为唯一的“维权力量”。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并给予投诉者保护,避免“投诉无门”或遭到打击报复。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彻底追责,而不是简单罚款了事。是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

不仅仅是罚款,而是让违法者真正付出代价,吊销营业执照、追究刑事责任,罚到倾家荡产等等。还要建立“黑名单”,严重违规企业和责任人应限制再度经营。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一个不需要“拼命记者”的3·15,而是一个真正公平、透明、健康的市场环境。

0 阅读:0

照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