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取消老年免费公交卡的话题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是对老年人的不尊重,是一种冷漠行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或许是基于现实困境的理性考量。

先看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公交集团统计数据显示,高峰时段老年乘客占比达40%以上。在早晚高峰,本就拥挤的公交车里,大量老人乘车,让上班族和学生苦不堪言。年轻人早上着急赶去上班,晚上疲惫盼着回家,却因车厢过度拥挤,不仅身体难受,还可能面临迟到、耽误工作的风险。比如,小张每天早上都要乘坐公交去上班,原本半小时的车程,在高峰期遇上大量老人乘车,常常要耗费一个多小时,导致他多次迟到被领导批评 。

再谈财政压力。民政部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8亿,庞大的老年群体享受免费公交,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上海交通研究所数据显示,老年免费乘车每年造成的财政支出超10亿元。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笔支出必然会挤压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像教育、医疗等更急需资金的地方 。
免费公交卡还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部分老人因免费随意出行,甚至出现为省几块钱买菜钱而穿城坐公交的情况,这无疑是对公共交通资源的浪费。而真正有紧急出行需求的人,却可能因公交拥挤无法顺利乘车,造成公共交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

其实,取消老年免费公交卡并非否定对老年人的关怀。上海早在2016年就取消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福利,改为发放综合津贴,公交资源利用率提升了15%,高峰时段乘客分布更均衡。这一改变,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让老人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使用津贴,出行选择更多样 。

取消老年免费公交卡是基于现实困境的理性选择,并非冷漠对待老人。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公共资源有限的当下,我们需在保障老年人权益与满足社会整体需求间找到平衡。未来,可探索更多人性化替代方案,如发放交通补贴、设置老人专用公交线路等,既能保障老人出行,又能让公共资源分配更合理,让各方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