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韩国历史:别人不尴尬,尴尬的就只有你自己!

今夜读青史 2024-02-25 17:55:31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一个特别尴尬的存在。

第一,排名尴尬:战国七雄韩国排名第七,强国之中它最弱,弱国之中它最强。

第二,位置尴尬:韩国夹在秦,楚,魏,赵之间,四战之地,且无险关可守,无论秦国东出,楚国北上,还是魏赵发展,首当其冲的都是韩国。

第三,国家尴尬:申不害变法,强调以术治国,使得韩国朝堂之上总是弥漫着一股权谋的味道,对内君臣相疑,对外阴谋狡诈,不成大器。

一、韩氏建国

韩氏祖先与周王室同姓,创始人名叫姬万,有人说是周朝古韩国(周武王之子的封国)的后代,也有人说是晋国曲沃桓叔的庶子。

当年曲沃武公与晋国嫡裔争夺国家统治权时,姬万作为武公的心腹,亲手俘获并杀死晋哀公,立下大功。武公承继晋国后,将韩原(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封给姬万,自此姬万以韩为氏,称为韩万,谥号韩武子。

此后,韩氏一直受到晋君的重用,直到晋文公重耳继位,因为韩氏支持惠公一脉,受到文公压制,此时的韩氏宗主韩厥沦落到赵氏为家臣。

韩厥才华横溢,受到赵盾的重用,屡立战功,很快就被提拔为十二卿之一,重新进入晋国的权力核心。

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受晋景公指示,追查晋灵公被杀一案,大开杀戒,屠戮赵氏满门。

韩厥无奈,只能选择隐忍,并偷偷地救下赵氏孤儿。

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占卜说有功臣后代蒙冤。韩厥趁机劝说景公恢复赵氏的爵位和封地,并带兵杀死屠岸贾。

公元前455年,韩、赵、魏三家联合攻灭智伯,瓜分了智氏的封地。从此以后,韩国的封地甚至比一般的诸侯国还要大,晋国也开启了三卿主政的局面。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韩国正式立国。

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仅有的一点点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彻底灭亡了晋国。

二、劲韩灭郑

郑国在春秋前期曾经多次帮助周王室,也充分利用王室宗亲的身份侵凌周围小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称雄一时,其时“天下诸侯,莫非郑党”。但到了春秋末期,郑国在晋、楚双雄的两面夹击之下,损兵失地,国势日渐衰落。

据《战国策·韩策》记载,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的封地时,韩康子特意挑选了荒僻的成皋之地,就是因为成皋毗邻郑国。韩国灭郑国的野心,早在消灭智氏时就已经存在。

在韩赵魏三家灭晋的同一年,韩哀侯举兵攻入郑国都城新郑,灭掉郑国,充分展示出一个新兴国家的勃勃生机。

在普遍印象中,韩国实力要弱于赵国和魏国,为何却能抢先灭掉郑国这样一个并不算小的诸侯国?

这主要归功于韩国境内的宜阳铁山。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刚开始发展,铁制兵器逐渐代替青铜兵器,成为战场上的主力装备。

据史料记载,韩国打造的箭弩射程可达800米,一箭能够射穿胸甲,远超当时的武力巅峰秦国,甚至能够与后世宋朝的“神臂弩”相媲美。

苏秦曾说:“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所以韩国也被称为“劲韩”。

三、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原本是郑国人,韩灭郑时,他刚满10岁,还是个孩子。

申不害学习的是黄老之道,却主张以法治国。但他的“法”与商鞅不同,强调的是“术”法。

所谓“术”,指的是驭人之术,也就是国君监督、考核、任用臣属的方法。

他主张中央集权,积极整顿吏治,通过制定官吏的考察之法,根据个人能力任免官员,【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清理掉大批无能的贵族官员,大大提升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

另一方面,申不害认为君主要暗中用“术”,以便保持君主的绝对权威,将整个国家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申不害还充分利用宜阳丰富的铁矿资源打造兵器,并为韩国训练出一支精兵,大大提高了韩国的国际地位。

但申不害的“术”治太依赖于当政者的个人能力,使得国家兴亡完全依赖于君主一人。正如韩非所说,申不害过分强调“术”而忽视了“法”,如果君主英明,则朝政稳定,国泰民安,如果君主昏庸,则会导致君臣猜忌,引发内乱。

《战国策》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次,申不害私下向韩昭侯为自己的堂兄讨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

韩昭侯说:“你教我按功劳安排官职,却又为自己没有功业的堂兄求官,那么我是该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还是该推行你的学说而拒绝你的请求呢?”

申不害羞愧难当,慌忙请罪。

最终,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使韩国政局稳定,国富兵强,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四、权术自误

韩国西临秦国、南接楚国,东部和北部被魏国包围,三个均是好战的虎狼之国。在申不害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屡遭侵凌。

公元前343年,魏国在桂陵之战失败后,经过10年的休养生息,实力逐渐恢复,又开始向外侵略,出兵攻打韩国。韩国竭力抵抗,并派人向齐国求援。

齐国表面答应韩国,却迟迟不派兵,静观韩魏拼斗。

韩国得到齐国的许诺后,倾尽全国之力与魏相抗,却五战五败。

齐国见时机已到,派田忌和孙膑率兵围魏救韩,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

此战之后,韩国虽免受了灭国之灾,国力却是进一步受到削弱,只能依附于周围强国,苟延残喘了。

公元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上党地区。上党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是韩国的大粮仓。

韩国无力守卫上党,又不愿拱手相让,于是转手将上党奉送于赵国,引发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开凿郑国渠,以此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从而延缓秦兵东出的时间。

经过10年的时间,郑国渠开通,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改良渭北平原的盐碱地,造就了八百里秦川的关中粮仓。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凿通后数年,秦国派内史腾灭韩,设置为颍川郡,韩国灭亡,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马陵之战,韩国本想借齐国之手削弱魏国实力,却被齐国将计就计、渔翁得利,走上了“国生”巅峰。

上党之战,韩国将上党之地送给赵国,是为了将秦祸北引,借赵国之力对抗秦国。计策很成功,经长平一战,秦、赵二国两败俱伤,但上党终究再也不是韩土。

郑国渠之谋,就纯粹是以小国之心度大国之腹了。韩国修不起郑国渠这样的工程,不代表秦国修不起,结果也是如此。

参考资料:《史记·韩世家》

作者简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爱好者,愿与你一起品读历史,分享人生。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