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炮”——极简风,狙击镜,围城期间“手搓”反坦克炮

穿靴子谈武器 2025-03-21 04:32:11

1941年,对苏联红军和军工业而言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这一年催生了大量战时应急武器设计,其中不乏奇特产物,例如既不像迫击炮也不像铲子的“37毫米铲式迫击炮”。

下图,37毫米铲式迫击炮

此外,此时的苏军在身管火炮火炮领域也充斥着简化设计,连著名的76毫米ZIS-3师属炮某种意义上也是“应急品”——它比前代ZIS-22 USV炮更简单。

下图,76毫米ZIS-3师属炮

下图,ZIS-22 USV 76毫米炮,大家可以和上图对比一下

而在这些应急火炮中,45毫米7-33型反坦克炮无疑是“围城记忆”的核心产品之一

下图,45毫米7-33型反坦克炮

一、列宁格勒的应急武器

该炮是1941年列宁格勒围城战期间紧急设计,由NKVD(即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当时负责国家安全和军工生产)下属第7工厂于1941年夏研制,首批于1941年8月底交付部队,昵称“列宁格勒炮”。

该炮的研制历史至今未完全解密,甚至其真实型号编号也是近年才被确认。关于其起源存在诸多都市传说,例如:一些军工厂工人偶然发现了库存旧炮后改造,等等。不过也有记载说炮管实际上是1941年新造的。总之很有争议。

二、炮管来源之谜

7-33型反坦克炮的关键部件——45毫米的炮管来自三家工厂:

(一)第174工厂(伏罗希洛夫厂):1940年前生产T-26坦克(配45毫米炮),1941年转产T-50坦克(同口径)。

下图,T-26坦克

下图,T-50坦克

战争爆发后,该厂用库存零件紧急复产了116辆T-26,随后撤离列宁格勒,遗留部分炮管。

(二)伊若拉工厂:生产BA-10装甲车(搭载45毫米炮),撤离后剩余炮管被转移。

下图,BA-10装甲车

(三)第7工厂(伏龙芝厂):原生产DOT-4要塞炮(ДОТ-4,使用同类炮管),1941年7月转为应急反坦克炮生产。

下图,DOT-4要塞炮

三、设计特点与缺陷

7-33型反坦克炮的设计极度简化:

炮架:采用1938年型76毫米山炮的轮子和部分结构,但改为焊接而非铆接,取消折叠功能,导致炮身高大笨重。

下图,1938年型76毫米山炮

瞄准具:使用莫辛-纳甘狙击步枪PE光学瞄准镜(1931年型)和坦克望远镜(1930年型,少数配备)。

下图,安装狙击步枪瞄准镜的7-33型反坦克炮

下图,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上的PE光学瞄准镜,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反后坐装置:借鉴1920年代实验火炮设计,与DOT-4要塞炮部分兼容。

缺点:水平射界狭窄、开火时易跳跃、机动性差,重量比标准45毫米1937年型反坦克炮更大。

尽管如此,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可迅速量产——1941年8月22日至27日,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第7工厂就交付了170门。该炮总产量约653门,装备列宁格勒前线民兵师和常规部队,参与了惨烈的秋季防御战,多数毁于1941年底。部分被德军和芬军缴获(芬军称其为45 PstK/41,但未投入使用)。

下图,德军缴获的7-33型反坦克炮

四、现存实物

目前全球仅存三门7-33型反坦克炮:

芬兰帕罗拉坦克博物馆:保留坦克瞄准具支架,炮盾有芬军改造的观察口。

圣彼得堡炮兵通讯兵博物馆:战损严重,修复状态一般。参见下图。

俄罗斯军事历史博物馆藏:该炮出土于涅瓦河畔“涅瓦桥头堡”(注:涅瓦桥头堡——1941年苏军在列宁格勒外围死守的小型登陆场,争夺战持续近两年,苏德双方伤亡惨重。),弹痕累累但部件完整,配有标准PE瞄准镜。参见下图。

五、历史意义

7-33型45毫米反坦克炮是围城军工的缩影:性能逊于常规武器,却在绝境中为守军提供了关键火力,诉说着列宁格勒军民“用最低成本、最短工时,造最多武器”的悲壮智慧。这些粗糙的武器,是围城中顽强抵抗的象征。

2 阅读:179
评论列表

穿靴子谈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