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4月10日,美军距离莱比锡仅数公里之遥。4月17日,美国第1集团军第2、69步兵师在罗伯逊少将和莱因哈德少将指挥下逼近莱比锡。4月18日,莱比锡宣布投降。
不过,由于纳粹在莱比锡盘踞时间太久,当地愚忠的人实在太多,美军入城随即引发自杀浪潮:
最后一位守城将领沃尔克斯图姆将军自尽,体现党卫军(SS)行为准则中将自杀视为荣誉的传统。参见下图。

莱比锡市长全家均服氰化钾自尽,以避免被美军俘虏。参见下图。

不过,美军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加上沿途的德国国防军陆续缴械投降,使美军产生了一种“我美利坚天兵一到,纳粹丑类无力抗衡,但有抵抗,皆为齑粉”的错觉。
由第358掷弹兵团指挥官汉斯·冯·庞塞特上校率领的200名德军士兵与城防司令选择退守历史地标“民族会战纪念碑”(Völkerschlachtdenkmal),将这座标志性建筑改造为要塞。
“民族会战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813年莱比锡战役(拿破仑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而修建的巨型建筑,1913年建成时为世界最高纪念碑。参见下图。

该纪念碑对纳粹具有特殊精神意义——希特勒曾在此发表煽动性演说,纳粹党在此举办庆典,通过歌颂1813年莱比锡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祖先功绩",宣扬雅利安人种优越论和统治世界的使命,为反人类罪行提供思想支撑。这座91米高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成为纳粹意识形态的寄生载体。因此有些死硬派纳粹迷信纪念碑的墙体具有神秘防御力量,就将其作为最后负隅顽抗的阵地。
4月19日清晨,美军第273步兵团开始进攻纪念碑。进攻初期,美军认为这不过是一场“武装游行”,驻守的德军余孽很快就会投降。于是不但进攻行动松松垮垮,还派出了记者团前往观战。
结果,不出意外,进攻受挫——美军这场"百老汇表演"式的突击遭守军反杀,大败而逃,扔下30名记者被德军一股脑逮了回去。
自觉大失颜面的美军随即调集75毫米野战炮轰击,但炮弹仅能在石墙上留下2-3厘米深的弹痕。
下图,采用半履带车底盘的美军75毫米野战炮

当时美军的巷战经验并不丰富,当时未察觉纪念碑内部存在防御空间,以为周边存在德军隐蔽阵地,于是改由10公里外的155毫米榴弹炮群轰击,并派出了炮兵观测校射飞机来引导火力。
下图,美军M1型155毫米口径榴弹炮,绰号“长脚汤姆”。

下图,美军L-4炮兵观测校射飞机

虽然美军巨炮狂轰滥炸,但由于德军都躲藏在纪念碑的坚固石墙之后,几乎没有损失。直到一发炮弹偶然穿过窗口在内部爆炸,引发了伤亡,战局才发生转折。
下图,炮击后,纪念碑内部一片狼藉

本来德军人数就不多(200人左右),数天战斗损失不少,加之美军占有绝对火力优势,德军自知毫无胜算,于是开始寻求投降。
4月19日傍晚,德裔美军上尉汉斯·特雷福兹率部与守军谈判。经数小时交涉,残余德军于4月20日凌晨2时投降,终结了这场围绕历史纪念碑的荒诞攻防战——这座为纪念反侵略战争而建的丰碑,最终沦为纳粹末日疯狂的最后舞台。
题外话:如果当时派出的L-4炮兵观测校射飞机挂载了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这场闹剧有可能会早点结束。L-4飞行速度适中,姿态稳定,这有利于提高“巴祖卡”射击精确性,应该可以从窗口打进去。当年美军用这种战术在北非曾经干掉过德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