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茨洛瑟M.07/12机枪——奥匈帝国的重火力遗产

穿靴子谈武器 2025-04-16 03:10:17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用好战的眼光各自打量着对方,战争阴云密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陆军火力,各国都大肆采购了海勒姆·马克沁发明的马克沁机枪。

下图,海勒姆·马克沁和他的首挺机枪

不过,即便军备竞赛已经如此激烈,欧洲大陆的一个主要强国却仍不为所动,这就是奥匈帝国。

下图,奥匈帝国疆域

奥匈帝国并非不重视军备,也不是没钱购买马克沁机枪。而是其在波希米亚(今捷克)拥有的强大军工业体系,可以生产高质量的枪械。

此外,采用国产枪械可能与一位贵人有关——皇室成员卡尔·萨尔瓦多大公。这位大公热爱枪械研制开发,不是玩票:他是科班出身,的确有两把刷子,曾和人合作研制过手枪并申请了专利(这个咱们后边再说)。据说是他影响了决策,导致奥匈帝国不购买马克沁机枪,而是采用奥匈帝国自产的机枪。

下图,卡尔·萨尔瓦多大公(Archduke Karl Salvator)

19世纪末,奥匈陆军有一位上校冯·多穆斯,热衷研制新型枪械。他研制了很多武器,包括和别人合作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自动手枪——萨尔瓦多·多穆斯手枪。

下图,冯·多穆斯上校(von Dormus,这老爷子也是一位贵族,应该是伯爵)

下图,萨尔瓦多·多穆斯手枪

还记得咱们之前说那个大公申请过手枪专利吗?对,就是和冯·多穆斯上校共同申请的萨尔瓦多·多穆斯手枪的专利。

当马克沁机枪在欧洲名声大振之时,奥匈帝国这两位爵爷也研制开发了一型机关枪,命名为萨尔瓦多-多穆斯M1893机枪。

下图,萨尔瓦多-多穆斯M1893机枪

两位爵爷将萨尔瓦多-多穆斯M1893机枪提交至奥匈帝国军方,与马克沁机枪竞争。奥匈帝国陆军认为该武器仅适用于装甲炮塔的防御,只是象征性采购几挺,海军采购了一小部分。有记载说在1900年义和团起义期间,一支奥匈海军分遣队配备了萨尔瓦多-多穆斯M1893机枪被派往北京镇压起义。

虽然没有选用国产货,但奥匈帝国军方也没有购买马克沁机枪。后来,一位名叫安德烈亚斯·威廉·施瓦茨洛瑟的武器设计于1902年设计出采用延迟闭锁机构的机枪,灵感源自其手枪设计。

下图,施瓦茨洛瑟(Andreas Wilhelm Schwarzlose)

下图,施瓦茨洛瑟设计的手枪

下图,施瓦茨洛瑟试射自己研制的原型枪。该枪经过好几年时间试验才最终成型。

奥匈帝国军方选中了施瓦茨洛瑟的机枪(此时,那位大公已经去世了),经过测试于1907年正式装备部队,采用8毫米口径,定型为施瓦茨洛瑟M07水冷重机枪,后来经过改进型又称为施瓦茨洛瑟M.07/12机枪。

下图,早期型施瓦茨洛瑟M07水冷重机枪

与马克沁机枪不同,施瓦茨洛瑟M.07水冷式机枪的枪管是固定的,几乎没有活动部件。并且弹膛从未真正实现闭锁,它采用了一个简单的自由枪机完成自动循环。该枪射速400-500发/分钟,使用250发帆布弹链。

初期,施瓦茨洛瑟机枪需润滑弹壳以利退壳,改进后取消润滑泵,但依赖重型枪机和强弹簧。其短枪管导致出现了明显枪口焰,又加装了圆锥形的消焰器,就成为我们常见的形态。参见下两图。

到了第一次世界的堑壕战时期,为了保护射手和冷却水套,奥匈帝国又为施瓦茨洛瑟机枪加装了防盾和防护套,参见下图。

该枪火力猛烈,射击较为精确,奥匈帝国曾将其作为高射机枪来使用。参见下图。

施瓦茨洛瑟M.07/12机枪除了水冷型号之外,还有一些气冷型号。

下图,1916年,奥匈Lohner B.VII轰炸机使用后置施瓦茨洛瑟机枪。

下图,取消水套的施瓦茨洛瑟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一些新生的民族国家也大量装备了施瓦茨洛瑟M.07/12机枪。

下图,1924年,匈牙利陆军士兵装备施瓦茨洛瑟M.07/12机枪。

下图,1920年波苏战争中,波兰士兵操作施瓦茨洛瑟机枪。

下图,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操纵施瓦茨洛瑟机枪。

除此之外,荷兰、瑞典、意大利、巴西、罗马尼亚、中国等国少量采用施瓦茨洛瑟M.07/12机枪。比较有意思的是,日本海军也采购了一小批,改为6.5毫米口径,装备在“金刚”级战列舰上。该枪也成为了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所共同使用的一型机枪。

总体而言,施瓦茨洛瑟M.07/12机枪结构简单,射击精确,称得上是一款性能比较优良的水冷式重机枪。

0 阅读:1

穿靴子谈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