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债有时候比金钱债还要沉重。
同是姐妹,一边是给妈妈随手买衣服花2000,一边却让大姐借3000元时写借条。
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想?
家丽蹬着三轮车满市场跑菜,试图将3000元尽早还清。
她对丈夫建国说:“欠了人家的,还是早点还,心里踏实。
”但另一方面,她对妹妹家艺让她打借条这件事,一直心里有点不舒服:大家都是自家人,还怕我赖账?
家艺却撕了借条说:“钱就留给小年当红包吧。
”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对姐妹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思?
家丽的失落与重振旗鼓最初,大姐家丽的日子并不好过。
儿子小年参军后,家里只剩她和爱人建国,两口子生活寡淡,加上家丽早些年下岗,如今心中颇感失落。
饭没心思做,整天窝在麻将桌前打发时间。
能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吗?
建国话说得明白:“大姐,你不能总这么下去了,要不试试去市场摆摊卖菜?
”听爱人这么一说,家丽觉得有道理,打算拿点存款重新开始。
可问题是,家里存的那点钱还在银行定期,不能提前取。
那怎么办?
她想到了家艺。
这家里,家艺夫妻条件最好,手头宽裕做小买卖,日子越过越红火。
曾经资助妹妺的家丽,这次开了口,没想到刚说完借3000元,家艺转头就叫佣人拿来纸笔,让家丽写借条。
家丽愣了一下,虽然嘴上说“亲兄弟还明算账”,但心里总免不了点别扭。
这还是不是亲姐妹?
居然还防着自己。
家艺借钱“公事公办”其实,家艺从来不是那种和家人算计的人。
回想当初刚赚到钱的时候,她第一个念头就是孝敬妈妈——妈妈过得苦,为了她们姐妹操了半辈子心。
给妈妈买一件衣服花2000,她眉头都没皱一下。
可大姐向她借钱时,她却在借条上斤斤计较。
家丽不明白,后来有一次家艺又提到这事,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是我不信大姐,这只是规矩。
”
原来,家艺心里却藏着另一个心结。
年轻时家艺未婚先孕,想跟丈夫欧阳宝结婚,但因为一时条件差,家丽横在了她面前,当家人回应她提出的嫁妆请求时,只给了简单的一床被子,还把欧阳宝训了一顿,说:“家艺是有娘家的人,别想着欺负她。
虽说是为她好,但年轻的家艺一直觉得受到了大姐的压制。
结婚后大姐给了家艺不少帮助,但那段往事始终留在她心里,从未释怀。
这次大姐开口借钱时,她的“守规矩”行为,更像是另一种情感释放。
借条的“明算账”哲学不过,情感归情感,家艺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她和丈夫欧阳宝商量过,家里的亲戚和朋友不少,这次是家丽开口,下一次可能就是其他人。
要是都不立借条,单凭情分一笔糊涂账,万一以后没人主动还,那就会让双方都陷入尴尬。
“借条,白纸黑字。
”这是家艺坚持的规则。
她不是不想借钱,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守住了姐妹情感,又不让亲戚关系日后产生矛盾。
毕竟钱这东西,连父子兄弟都不能糊涂,更何况是大家庭。
或许大姐家丽一时没有领会到家艺的苦心,但在家艺看来,打借条可以让帮忙显得更自然。
借钱,一次两次也没事,但这样做更能提醒对方及时归还,这种“明算账”的方式,说到底也是情份的保护伞。
误会里的真情家丽确实误会了家艺,急着赚钱还债的她没想到,妹妹自己却暗暗撕掉了借条:“这钱就算了,让她给小年当红包吧。
”家丽心直口快,却没意识到家艺的用意良苦。
她的独立与敏感,在别人看来,像是“嘴硬心软”的代名词。
姐妹间的那些积攒了多年的小情绪,其实早已被时间化解,只不过这种化解并不总能即时被人理解。
彼此牵挂,彼此成就“帮急不帮穷”这句话,家艺挂在嘴边,也落实在行动上。
这并不是刻薄,而是一种理性的关爱。
她撕掉借条,并不是因为自己大方,而是想让大姐有一种心安的感觉,不觉得欠她的情。
而家丽呢,蹬着三轮车满市场转悠,总想着快点将钱还上。
她误会了家艺,但这种误会并没有让她们疏远。
生活总是这样,有时少不了摩擦,但重要的是每一次吵吵闹闹后,大家依然惦记着彼此。
姐妹之情,可不是靠简单一笔账就能厘清的。
它有时像打结的线,乍一看纠缠不清,但心中那份彼此的牵挂,就像是对方帮忙解开的那双手。
最终,这根线越拉越紧,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