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金庸: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情真不悔痴

青描乱写 2018-11-01 17:22:02

01

金庸去世了。

同学发来新闻链接。我第一反应这是假的吧,每年金庸都要被去世两三次的。

同学说,新闻越短,事情越真。

上网一搜,连百度百科都已经编辑完毕了。回来再一看,朋友圈集体哀悼,武侠群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述说着哀伤。

我闭上眼睛,回想了金庸笔下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和精彩的情节,悲伤不止。老赵说,去写一篇文章吧。

唉,全是悲伤,怎么成文章?

只能打开公众号的后台,发了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聊表情谊。

这种感觉很奇怪,第一次因一素未谋面的人的去世而流泪;第一次所有人集体缅怀一个人,而不觉得矫情。

以前有作家去世,集体缅怀的时候,我们大可以问:“他的书你看过吗?有什么资格缅怀。”

此刻,断不会有这种想法。

没看过原著的,电视剧总看过吧,就算没看过电视剧,也总知道在这世间最快的剑是倚天剑、杨过身后总跟个大雕、韦小宝有七个老婆吧,也总知道“打狗棒法”、“华山论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吧,甚至连《九阴真经》开头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都有不少人知道。

他的小说的种种细节已经悄无声息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了。这真是:凡有华人处,皆有读金公。

02

不止一个朋友说:我以为你会写篇文章的。

我何其有幸,在别人的印象中能够跟金庸挂钩,何其有幸,能够跟大师在同一片天地生活过。

我又是多么的渺小,讨论的都是前人讨论过的问题,分析得浅显又粗鄙。可是这些仍然不改我对他的喜欢啊,我想,这天底下会有亿万个同我一样的小金迷吧,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喜欢着、佩服着、景仰着金庸。

可是,现在啊,他走了。

以前活着的时候,心里总有个念想,说不定哪天我发达了,能够见金老爷子一面,此生无憾。可是我却忘了,金老在他的书中都已经说过了,这个瘟疫啊,谁也躲不过。

其实,就像张公子所说的,我们都知道金老封笔了。他去世了,我们遗憾的并不是再也看不到他的新作了,而是希望,给我们缔造出如此精彩的武侠世界的他,能够多享几年清福,只要金老爷子在,武侠就还在。

不然,总觉得心里缺了一块。

03

说起武侠。近几年,武侠逐渐落没。

大陆每一次对武侠剧的翻拍,就相当于对武侠的一次鞭挞。情节各种毁三观的改编,让每一个喜爱武侠的人,都扼腕叹息。

情怀,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词,天天情怀挂在嘴边,多矫情。可是,每一次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们还是会禁不住热泪盈眶,这就是情怀的力量。

不懂的人永远不懂,而懂得的人只需要一个眼神,便彼此了然于胸。

金老爷子说,武侠讲的不是打打杀杀,这个词的要点不在“武”,而是“侠”。

何为侠?就是舍己为人、匡扶正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这个字,给每一个看金庸小说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甚至两代人,塑造了最正直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觉得,这是他对我们中国、华人所做的,最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要说贡献,不仅仅是武侠。我们也不能单单把金老定义为武侠小说的作者,他一笔论江湖,一笔写人生,他的社论、他对香港回归做出的努力等等等等,利在千秋。

金庸走了,很多人觉得武侠的时代也走了。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这样的回答:

武侠会好吗?

会好的!

那里有属于我们的江湖,那里有思过崖、有风陵渡、有桃花岛、有光明顶、有缥缈峰灵鹫宫、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岛、有庙堂之高也有江湖之远,有大漠孤烟也有江南烟雨......

有侠客的精神、有对自由的向往、对弱者的同情、对强权的蔑视、有儿女情长,恩怨情仇……

如果这一切没有了,真令人怅惘。

后 记

今天翻开了一本旧书,大学时代买的一本《从此醉》,里边夹了一张纸,是大一外教让我们写的“bucket list”(遗愿清单),写写你这辈子的愿望。

看到第三条,泪目。(那时候真幼稚啊,都不知道人家的英文名叫Louis Cha,就敢往上写。)

本来文章不想写了。很反感蹭这种事的热点,如果这样做了,跟那些在病房门口等着姚贝娜死的记者有什么区别?跟那些随便粘贴金庸的生平来赚点击量的无良小编有什么区别?跟那些说起金庸,就放夏梦来吸引人眼球的人有什么区别?

可是,又觉得,如果我们真心喜欢的人都不说话,难道任由那些为了点击量而发一些粗制滥造文章的人猖狂吗?

断无此理!

特别希望,在他走了之后的几百年里,仍然有人读他的书;特别希望,我们的子子孙孙,依然能够在他所描绘的江湖世界里快意恩仇。

另:本文题目是金庸喜欢的一副对联,百剑堂主所撰。

0 阅读:18